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70篇 |
国内免费 | 130篇 |
完全免费 | 726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652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214篇 |
2016年 | 252篇 |
2015年 | 224篇 |
2014年 | 481篇 |
2013年 | 540篇 |
2012年 | 387篇 |
2011年 | 513篇 |
2010年 | 379篇 |
2009年 | 364篇 |
2008年 | 365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48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44,自引:19,他引:225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4-79
目的 研究我国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并定量评估其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九五”横断面研究资料,并与六五和八五可比资料比较。结果 在15组35-59岁中年人群:(1)各种危险因素均存在极大的人群差异;(2)高血压总体趋势明显呈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和男性高于女性的流行趋势,高发区患病率超过40%;(3)血脂异常患病率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高发区患病率超过30%;(4)超重率明显存在北方高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流行规律;部分人群超重率已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60%;(5)吸烟率和饮酒率均表现为男性主导行为。9组可比性中年人群资料显示,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超重率和高胆固醇现患率男性分别上升了137%和88%,女性分别上升了95%和65%,高血压患病率和饮酒率也有明显上升;吸烟率逐步有所下降,但男性仍在60%以上。结论 必须尽快加强针对上述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32,自引:1,他引:231
目的 明确上海市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各4个居委会16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涉及问卷咨询、体格检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检测、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 结果 3175名成人完成调查,约占上海市人口的2.26/10000。其中男性1218名,女性1957名,平均年龄(52.4±15.1)岁。B超共检出脂肪肝661例,占20.82%,其中酒精性、可疑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3.48%、4.08%及92.43%。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脂肪肝、可疑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0.79%、1.15%、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x2=13.934,P<0.01),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4.146,P<0.05)。脂肪肝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胆石症患病率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文化程度、腰围、BMI、HDL-C、TG、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0;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203,自引:1,他引:202
为调查全国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IGT)的患病率及糖尿病危险因素,对全国19省市年龄≥25岁的224251人群进行横向普查,根据1985年WHO标准,年龄在25~64岁的213515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51%,糖耐量低减患病率为3.20%(按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标化后患病率);新诊断糖尿病的比例(70.33%)明显高于已确诊的糖尿病者。现患病率是10年前的3.0倍左右,其中农村患病率的增长高于城市。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或腰臀围比、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低体力活动、高收入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在高收入人群中,低文化程度也为NID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6,自引:3,他引:133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 (房颤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 1 8家医院共登记房颤患者 4 51 1例 ,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 1 0 86例 ,非瓣膜性房颤 342 5例。通过比较房颤合并脑卒中与房颤无脑卒中患者 ,筛选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国人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 2 4 81 % ,房颤合并脑卒中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年龄≥ 75岁 (OR 1 76 ,95 %CI 1 0 8~ 2 98) ,高血压病史 (OR 1 52 ;95 %CI 1 2 8~ 1 80 ) ,糖尿病史 (OR 1 39,95 %CI 1 1 1~ 1 76) ,动脉收缩压升高(OR 1 71 ,95 %CI1 2 1~ 2 2 8) ,左房血栓 (OR 2 77,95 %CI 1 2 5~ 6 1 3)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左房血栓、动脉收缩压升高 ,上述因素对决定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 1 60 5例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E)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分析 ,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MOFE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结果 99%MOFE的患者发病前患有 1种以上的基础疾病。MOFE的发病诱因以感染最为多见 ,其中肺部感染最多 ,占 73 .1 % ,首发衰竭的器官以肺居于首位 ,在衰竭器官的类型中 ,血液和肾功能衰竭是MOFE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 2 .73和 3 .0 0 )。结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 ,肺可能是MOFE的启动器官 ;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 ,可能能降低MOFE的发生率 ;在MOFE的治疗中 ,防止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可能能降低MOFE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目的 分析在中国人群中,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国人群适宜的腰围切点。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1993-1994年对14组中年(35-59)岁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职业包括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和渔民,地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中部。调查项目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由合作中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可供分析16466人。结果 显示中国人群腰均值男,女性均小于西方人群,北方高于南方,城市居民和工人高于农民,将腰围从<65cm至大于等于100cm,每5cm进行分层,可见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升高的检出率及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随腰围的增大而逐步上升。危险因素聚集的年龄调整比值比(OR值)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高7.8倍和8.5倍,以不同腰围切点计算对于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为54.2%,特异度为77.3%,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59.8%和70.3%,较其他各切点为优,结论 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的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重视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男性腰围应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应控制在80cm以下。 相似文献
7.
北京协和医院肺栓塞基础病因的变迁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探讨5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肺栓塞基础病因的变迁。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950-2000年诊断的239例肺栓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50-1982年和1983-1990年两个时期内,北京协和医院每年平均诊断肺栓塞约3例,1991-1997年和1998-2000年两个时期内,每年平均诊断肺栓塞病例分别为8例和20.6例。四个不同时期内肺栓塞主要基础病因(深静脉血栓形态、心脏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在同期肺栓塞病例中的发生率现在已有明显变化。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较前有所增加。结论 当前肺栓塞的发病有增加趋势,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肺栓塞的最主要的基础病因。 相似文献
8.
9.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治疗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目的 探讨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治疗方法以及预测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以 2 0 0 2年 12月至 2 0 0 3年 3月临床诊断重症SARS37例患者为对象 ,通过回顾性分析 ,比较 33例应用持续气道内正压的方式进行无创通气前后的呼吸频率和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 (SpO2 ) ,并对其中 18例吸氧 5L/min、安静下SpO2 只有 90 %~ 93%的患者 ,进行无创通气前轻微活动、安静状态及无创通气 1h后SpO2 的比较 ;对年龄、基础疾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 5个因素预测死亡的可能危险性采用Mantel Haenszel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患者无创通气 1h后较通气前呼吸频率明显减慢 (P <0 0 1) ,分别为 (2 9 6±10 0 )次 /min和 (34 6± 8 4 )次 /min ;SpO2 明显提高 (P <0 0 1) ,分别为 (96 1± 2 4 ) %和 (89 9±3 5 ) %。 18例吸氧 5L/min、安静下SpO2 只有 90 %~ 93%的患者 ,轻微活动后SpO2 明显下降 ,无创通气 1h后SpO2 明显提高 ,SpO2 分别为 (91 7± 0 9) %、(88 5± 1 4 ) %和 (96 9± 1 8) % (P均 <0 0 1) ;以血小板减少、年龄 >5 0岁、基础疾病、血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 5个因素预测死亡的可能危险性 ,其相对危险度 (RR )分别为 2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目的调查1999年广东省人群哮喘病现患率,探讨哮喘病的危险因素,为哮喘人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分层、不等比、整群抽样方法,在广州市、北部丘陵地区韶关、东部沿海地区汕头、西部农村地区湛江、南部特区城市深圳和中部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佛山共抽样调查71 867名。结果全省总人口患病率为0.94%,男女比为1.38:1;儿童为0.73%,成人为0.99%,其中三个高发年龄段为学龄前儿童、青年和老年;城市人口患病率高于农村;广州老城区高于新城区;危险因素调查发现,46%的患者家庭饲养宠物(猫、狗、家禽、鸟类),其中养猫(43.1%)和兼养猫狗(18.6%)者高达61.7%;经常被动吸烟者达54.7%;合并过敏性鼻炎者达38.2%,因变天或吸入冷空气发病者达41.6%。结论本次调查基本代表了广东省哮喘病的流行情况,以此估算全省患者约67万人;有关资料为今后群防群治和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