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61篇 |
国内免费 | 105篇 |
完全免费 | 694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676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324篇 |
2018年 | 352篇 |
2017年 | 289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351篇 |
2013年 | 529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407篇 |
2010年 | 321篇 |
2009年 | 366篇 |
2008年 | 324篇 |
2007年 | 316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28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202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3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474,自引:23,他引:45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3-7
目的 了解全国的结核病疫情动态,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为制定2001-2010年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全国调查点257个。对0-14岁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对≥15岁人群和结核菌素反应≥10mm的儿童进行胸透,对胸透异常和咳嗽、咳痰症状≥3周者进行摄片、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对培养阳性者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对59个点进行全人口感染率调查。对1999年死亡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 实检人口为365097人,占应检人口的95%以上。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60/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2/10万,经标准伦的患病率与1979年相比活动性肺结核年递降率为4.5%,涂阳肺结核年递降率为3.8%,与1990年相比年递降率分别为5.4%和3.2%;1990-2000年间涂阳患病率卫V项目地区下降44.4%,而非项目地区下降12.3%,西部地区疫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全国的结核病疫情仍很严重,各地不平衡,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2.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总被引:287,自引:1,他引:286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方法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全国 1 0个省市 (南方和北方各 5个省市 )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年龄在 35~ 74岁之间 ,城市和农村各半 ,男、女人数均衡。统计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人群的心衰患病率。结果 共抽样调查 35~ 74岁城乡居民 1 5 51 8人 ,心衰患病率为0 9% ;其中男性为 0 7% ,女性为 1 0 %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P <0 0 5)。 35~ 44岁、45~ 54岁、55~64岁、65~ 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 0 4%、1 0 %、1 3 %和 1 3 % ;随着年龄增高 ,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P <0 0 1 )。我国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 1 4% ,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 0 5 % ,北方明显高于南方 (P <0 0 1 ) ;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1 1 % ,农村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0 8% ,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高于农村。结论 心衰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44,自引:19,他引:225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4-79
目的 研究我国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并定量评估其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九五”横断面研究资料,并与六五和八五可比资料比较。结果 在15组35-59岁中年人群:(1)各种危险因素均存在极大的人群差异;(2)高血压总体趋势明显呈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和男性高于女性的流行趋势,高发区患病率超过40%;(3)血脂异常患病率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高发区患病率超过30%;(4)超重率明显存在北方高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流行规律;部分人群超重率已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60%;(5)吸烟率和饮酒率均表现为男性主导行为。9组可比性中年人群资料显示,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超重率和高胆固醇现患率男性分别上升了137%和88%,女性分别上升了95%和65%,高血压患病率和饮酒率也有明显上升;吸烟率逐步有所下降,但男性仍在60%以上。结论 必须尽快加强针对上述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32,自引:1,他引:231
目的 明确上海市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各4个居委会16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涉及问卷咨询、体格检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检测、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 结果 3175名成人完成调查,约占上海市人口的2.26/10000。其中男性1218名,女性1957名,平均年龄(52.4±15.1)岁。B超共检出脂肪肝661例,占20.82%,其中酒精性、可疑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3.48%、4.08%及92.43%。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脂肪肝、可疑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0.79%、1.15%、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x2=13.934,P<0.01),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4.146,P<0.05)。脂肪肝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胆石症患病率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文化程度、腰围、BMI、HDL-C、TG、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0;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916
目的 了解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年龄分布、病因(或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 对1999~2001年中国内地41家医院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1)共入选9297例,平均年龄65.5岁,男女比为13:12。三年内房颤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7.9%。随年龄增高病例数进行性递增。(2)房颤病因及相关因素统计(单项%),老年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特发性房颤7.4%,心肌病5.4%和糖尿病4.1%等。其中以高龄与高血压的组合最常见。本组患者中2/3有心房增大,1/3有射血分数降低。(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占33.7%,持续性16.7%,持久性49.5%。(4)阵发性房颤56.4%采用节律控制治疗,18.2%用心室率控制方法,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洋地黄制剂最多,其次为B受体阻滞剂、普鲁帕酮等。(5)慢性房颤82.8%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试行复律者不足1/2,其中31.1%复律后可维持稳定窦性心律,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最多,其次为普鲁帕酮、奎尼丁、索他洛尔等。(6)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其与性别、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心衰及房颤类型密切相关:(7)本组患者64.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57.9%,长期抗凝治疗者仅6.6%。二种抗血栓治疗均有显著较低的脑卒中发生率,但抗凝与抗血小板二组比较其脑卒中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报道极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治疗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虽有64.5%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但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二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194,自引:9,他引:185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Z1):332-340
目的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近十年来的防治效果,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法按照对总体率进行估计的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确定全国调查的样本量及各省(区、市)调查的样本量,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这两个特征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三步抽样,分别到县(市)、乡(镇)和点.在已知有华支睾吸虫流行的27省(区)同时另行抽样作"流行区调查",样本量为217 829.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等采用病原学检查,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囊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以血清学检查为主.结果以病原学检查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 629人,查出感染蠕虫26种,其中福建发现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埃及棘口吸虫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广西发现的扇棘单睾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包括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约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感染人数分别约为3 930万、8 593万、2 909万);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推算全国感染带绦虫人数约为55万;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58%;流行区(27省、区、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推算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约为1 249万.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0.28%.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2.04%(4 796/39 826)、0.58%(553/96008)、1.71%(1 163/68 209)、3.38%(3 149/93239)和7.88%(3 737/47 444).结论本次调查结果与1990年全国性调查的相比,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下降60.72%、71.29%和73.60%,感染人数显著减少.广东、广西、吉林等3省(区)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明显上升,分别为182%、164%和630%.四川、西藏两省(区)的带绦虫感染率上升幅度最为明显,分别为98%和97%.棘球蚴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许多寄生虫病仍在农村和牧区广为流行,农、牧民的寄生虫感染率、患病率较高,并导致一定的病死率,尤其对女性和儿童. 相似文献
7.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165,自引:15,他引:150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66
目的 了解全国的结核病疫情动态,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为制定2001~2010年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全国调查点257个。对0~14岁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15岁人群和结核菌素反应≥10mm的儿童进行胸透,对胸透异常和咳嗽咳痰症状3周或以上者进行摄片、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培养阳性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对59个点进行全人口感染率调查。对1999年死亡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 实检人口为365097人,占应检人口的97.2%。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60/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2/10万,经标准化的患病率与1979年相比活动性肺结核年递降率为4.5%,涂阳患病率为3.8%,与1990年比年递降率分别为5.4%和3.2%;1990~2000年间涂阳患病率卫V项目地区下降幅度为44.4%,而非项目地区下降12.3%,西部地区疫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全国的结核病疫情仍很严重,各地不平衡,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 总被引:161,自引:5,他引:156
刘又宁 陈民钧 赵铁梅 王辉 王睿 刘庆锋 蔡柏蔷 曹彬 孙铁英 胡云建 修清玉 周新 丁星 杨岚 卓建生 唐英春 张扣兴 梁德荣 吕晓菊 李胜歧 刘勇 俞云松 魏泽庆 应可净 赵峰 陈萍 侯晓娜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8
目的 研究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体分布及患者入选前是否应用抗生素、肺炎患者预后研究组(PORT)分级等的情况,同时检测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入选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中国7个城市12个中心的665例CAP患者并进行病原体检测。病原体确定诊断的阳性判断标准为:(1)合格痰标本培养出1株或多株细菌;(2)血培养检出病原体;(3)间隔2~4周采集的2次标本的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现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降低。应用琼脂稀释法对常见病原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 在610例同时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的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阳性率为20.7%(126例),其后依次为肺炎链球菌10.3%(63例)、流感嗜血杆菌9.2%(56例)、肺炎衣原体6,6%(40例)、肺炎克雷伯杆菌6.1%(37例)、嗜肺军团菌5.1%(3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8%(23例)、大肠杆菌1.6%(10例)、卡他莫拉菌1.3%(8例)、铜绿假单胞菌1.0%(6例)。在195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共有10.2%(62例)合并非典型病原体感染。69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和莫西沙星的不敏感率分别为20.3%、75.4%和4.3%。结论 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占据重要地位;细菌合并非典型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10.2%。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仍为常见的致病细菌,我国致CAP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75.0%以上,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20,3%.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 总被引:159,自引:6,他引:153
顾东风 ReynoldsK 杨文杰 陈恕凤 吴锡桂 段秀芳 蒲晓东 徐丽华 吴先萍 陈祥福 魏仁敏 陈娜萦 吴天一 王礼桂 姚才良 牟建军 马义峰 王晓飞 WheltonP 何江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关于我国35~74岁一般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主要组成成分患病率的最新资料。方法我们于2000-2001年在全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代表性地选择了1554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4年度推荐的有关中国人MS的标准诊断MS和进行组分分类。结果男女合计,年龄未标化的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的MS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年龄标化后的患病率,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为23.3%和11.5%,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23.5%和14.7%。我国北方居民的MS患病率高于南方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结论我国成年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个体患有MS。这些结果提示我国亟需制定面向全国的预防、检测和治疗MS的卫生策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 总被引:158,自引:8,他引:150
根据WHO1985年标准,采用自然人群、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我们于1995 ̄1996年对全国11省市20 ̄75岁4万人群进行糖尿病(DM)及糖耐量低减(IGT)流行病学特点的基线情况调查,并对人群营养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DM及IGT患病率分别为3.21%和4.76%,省会城市最高,中小城市次之,贫困农村最低。DM及IGT患病率随年龄、体重指数及腰/臀比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