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完全免费   48篇
  内科学   105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5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开展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减 )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专业亚临床疾病 ,主要诊断依据是血清TSH水平增高 ,而血清FT4正常。亚临床甲减的主要不良后果是发展为临床甲减和促进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影响亚临床甲减发展为临床甲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血清TSH水平和甲状腺自身抗体 ,两个因素有叠加作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于阻止亚临床甲减发展为临床甲减的效果尚不确切 ;亚临床甲减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一样 ,构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对此两病的危险度分别为 1.9和 3 .1。甲状腺素纠正亚临床甲减对降低血清胆固醇有一定效果 ;妊娠妇女的亚临床甲减对后代的智力影响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我国一组根据对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提出了血清TSH、甲状腺自身抗体 (TPOAb、TgAb)的正常值范围 ,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切割点值 ,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β1与M2受体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目的研究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有关。方法以心脏β1与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2例DCM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DCM患者血清中有22例(42.3%)与29例(55.8%)的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中仅5例(12.2%)与4例(9.8%)相应抗体的检出(P<0.01);DCM患者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分别为1103与1128,远高于正常人140与124的相应抗体滴度(P<0.01);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是心功能Ⅳ级的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大多在1160~12560,而心功能Ⅳ级的抗体滴度全部在120~180。患者血清中抗β1与抗M2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呈显著正相关(r=0.96)。结论DCM患者不仅存在抗心肌β1和M2的自身抗体而且他们的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不同碘摄入量地区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流行病学五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5,他引:6  
目的 利用不同碘摄入量的3个农村社区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随访研究资料,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甲状腺自身抗体发生和转归的规律和意义,以及环境因素碘对其的影响。方法 1999年本研究组对轻度碘缺乏、超足量碘摄入和过量碘摄人的盘山、彰武和黄骅3个社区进行了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2004年再次对同一人群进行了随访研究,前后采用同样方法采血清测定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采尿样测定尿碘浓度及行甲状腺B超检查。结果 (1)初访时TSH正常人群5年后TPOAb的阳性率在彰武社区较前升高,TgAb的阳性率在黄骅社区较前升高(均P〈0.05)。(2)初访时TSH正常但TPOAb或TgAb阳性者多维持抗体阳性,且抗体水平越高随访抗体阳性维持率越高。(3)随访发现1999年TPOAb和(或)TgAb阳性者较抗体阴性者更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P〈0.01),黄骅和彰武社区的抗体阳性者5年随访发生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比率显著高于盘山社区,以黄骅社区最高(P〈0.05)。(4)彰武社区TPOAb阳性的5年累积发生率在3个社区中最高。黄骅社区TgAb阳性的5年累积发生率在3个社区中最高,与盘山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比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者,而碘摄人量增加能增加抗体阳性者发生甲减的危险性。持续处于过量碘摄人状态使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系列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抗人工合成多肽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 D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计算机预测心肌 ADP/ ATP载体 ( ANT)、β1 受体、M2 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 ( MHC)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并合成多肽片段 ,以此片段作为抗原 ,同时用天然抗原对比 ,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 48例 DCM患者 ( DCM组 )和 48例健康献血员 (对照组 )血清中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结果 :DCM组中抗 ANT抗体、抗 β1 受体抗体、抗 M2 受体抗体和抗MHC抗体阳性分别有 31、2 6、2 0和 2 3例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 ,且与天然心肌抗原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 P <0 .0 1)。结论 :人工合成多肽可代替天然心肌抗原用于检测抗心肌自身抗体 ,抗心肌多肽抗体检测可以作为 DCM免疫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卡维地洛对心脏β1、β2和α1受体自身抗体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旨在探讨卡维地洛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抗心脏β1、β2和α1受体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 54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卡维地洛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心功能和β1、β2和α1受体自身抗体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1)治疗后卡维地洛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期末内径分别为(57.50±7.29)mm和(43.17±8.27)mm,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4.09±7.40)mm和(52.93±8.35)mm;左室射血分数为(50.41±10.9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41.70±7.45)%,P<0.01.(2)治疗后卡维地洛组三种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卡维地洛组三种抗体阳性率及三种抗体滴度(分别为1∶ 72.44、1∶ 61.66和1∶ 67.30)均较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 113.24、1∶ 110.66和1∶ 113.24)显著降低(P<0.05).结论卡维地洛通过β1、β2和α1受体阻滞作用,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提示自身抗体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卡维地洛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后甲状腺炎的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目的 对产后甲状腺炎(PPT)进行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610例辽宁省沈阳市产妇进入队列研究, 488例(80% )随访6个月以上。进入队列的产妇均在分娩前、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留取空腹血清,应用固相免疫化学发光酶免法测定血清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游离T4 (FT4 )、游离T3 (FT3 )和甲状腺球蛋白(Tg),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SH受体抗体(TRAb)。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甲状腺B超检查。产后6个月内血清TSH异常的产妇继续接受产后9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 488例产妇中发现58例PPT, 患病率为11. 88%, 其中临床PPT35例(7. 17% ),亚临床PPT23例(4. 71% );产后Graves病3例,患病率为0. 62%。年龄、孕产次数和新生儿性别对PPT的患病率无显著影响。临床PPT患者中单纯甲亢型占45. 7%,单纯甲减型占11. 4%,甲亢甲减期双相型占42. 9%,在产后12个月时仍有甲减者占8. 6%; 亚临床PPT患者中单纯亚临床甲亢型占65. 2%,单纯亚临床甲减型占34. 8%,无双相型表现。PPT患者的TPOAb阳性率显著高于非PPT产妇(P<0. 01);TPOAb阳性者PPT患病危险性显著高于TPOAb阴性者(RR=6. 76, 95%CI4. 42 ~10. 34);患者在产后6个月时TPOAb滴度达到高峰, 临床PPT患者的TPOAb滴度显著高于亚临床PPT患者(P<0. 01  相似文献
7.
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观察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就诊病例中肝功能异常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40 U/L血清511份,分别进行相关自身抗体(ANA)检测,并查阅临床资料。结果 511份血清检测出ANA阳性率为14.09%,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0,59%,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2.94%,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阳性率0.98%;ANA谱中的SS-A阳性率0.59%、SS-B阳性率0.20%、JO-1阳性率0.20%,dsDNA阳性率0.78%;未检出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及ANA谱中其他抗体。从ALT升高的患者中收集到的511份血清,可查到完整临床资料者共46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06%及0.43%,未检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77.78%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8.29%。结论 高滴度(>1:320)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有意义。PBC及AIH患者检出率近似丙型及戊型肝炎检出率,临床不能忽视,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中可检测出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亚型诊断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期发表了周智广等的论著“特发性1型糖尿病(TlDM)的临床特征及其亚型诊断探讨”一文。该文具有以下特点:(1)为国内首先报道对特发TlDM的临床研究结果;(2)报道84例,是迄今文献报道病例数最多的;(3)作为横向临床研究观察较全面,不仅有临床特征,也包括了实验室指标;(4)结合临床进行了HI。A—DQ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5)总结特发性T1DM临床表现异质性特点,提出了对我国特发性TlDM可进一步检测HI。A—DQ划分亚型的观点。自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分型建议中正式提出“特发性T1DM”以来,国内外大样本系统的临床研究报告甚少。本文作者在国内首先建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历时5年,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科研基金的支持,进行了从临床、实验室乃至分子生物学的系统观察,因此,无论从该文病例数量和观察的广度与深度上,对我们认识和进一步研究特发性T1DM都有重要的学术参考意义。我国糖尿病研究的奠基人,著名内科学家王叔成教授生前说过:临床研究只要有客观临床依据,哪怕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或见解就是一篇好文章。本刊乐意优先发表好的临床研究文章,欢迎广大作者来稿时声明走快速通道,对符合本刊要求的优秀论文,编辑部将尽快发表,以便同道们能及时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流式细胞仪检测与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研究其对待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FCM检测20例ITP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中的抗血小板抗体,并与ELISA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FCM测得14例(70%ITP患者血小板膜自身抗体PAIgG阳性,9例(45%)血浆抗血小板抗体阳性。ELISA显示12例(60%)患者PAIgG阳性,7例(35%)血浆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a Service d'Hépato-Gastroentérologie, Hôpital Huriez, b Laboratoire de Parasitologie-Mycologie, c Service d'Epidémiologie et de Santé Publique, CH et U Lille, d Département d'Hématologie-Immunologie-Cytogénétique, CH Valenciennes, France, e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the UCL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enter,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CLA School of Medicin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Correspondence to: Dr J-FColombel, Clinique des Maladies de l'Appareil Digestif et de la Nutrition, Hôpital Huriez, CH et U Lille, 59037 Lille, France.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19 January 1998

Background—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pANCA) are a well recognised marker for ulcerative colitis. Antibodies to oligomannosidic epitopes of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CA) are a new marker associated with Crohn's disease.
Aims—To assess the value of detecting pANCA and/or ASCA for the diagno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Methods—Serum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100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101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27 patients with other miscellaneous diarrhoeal illnesses, and 163 healthy controls. Determination of pANCA and ASCA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tandardise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and an ELISA, respectively.
Results—The combination of a positive pANCA test and a negative ASCA test yielded a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57%, 97%, and 92.5% respectively for ulcerative colitis. The combination of a positive ASCA test and a negative pANCA test yielded a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49%, 97%, and 96% respectively for Crohn's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miscellaneous non-inflammatory bowel disorders, three were ASCA positive and two were pANCA positive. One control was ASCA positive. The presence of ASCA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was associated with small bowel involvement.
Conclusion—ASCA and pANCA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respectively. Combination of both tests could help the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UT 1998;:788-791)

Keywords: Crohn'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annan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