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5篇 |
免费 | 7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21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407篇 |
口腔科学 | 62篇 |
临床医学 | 529篇 |
内科学 | 1350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102篇 |
特种医学 | 191篇 |
外科学 | 176篇 |
综合类 | 983篇 |
预防医学 | 83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55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8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02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544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328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10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外科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斑块类型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LDL)、脉压差及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在两组间有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的FIB、LDL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患者高,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也较稳定性斑块组为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LDL、脉压差及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20 mg,qd)和常规治疗(10 mg,qd)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寻找适合中国人的瑞舒伐他汀剂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7-2015年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关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应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en 5.0分析相关指标,并针对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10 mg瑞舒伐他汀相比,20 mg瑞舒伐他汀能更加降低IMT[MD=-0.13,95%CI(-0.17,-0.09)];减少LDL-C水平[MD=-0.50,95% CI(-0.61,-0.39)];提高HDL-C水平[MD =0.13,95% CI(0.09,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 mg/d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提高HDL-C及减少IMT方面,疗效优于10 mg/d,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并比较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狭窄度超过7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支架组67例,药物组79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临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情况被前瞻性记录并被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接受治疗后30 d内支架组4例(6.0%,4/67)发生卒中,包括2例(3.0%,2/67)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3例(3.8%,3/79)出现缺血性卒中包括1例(1.3%,1/79)致残性卒中,支架组30 d内卒中及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略高于药物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所有患者随访(20.8±9.2)个月,30 d后随访期间,支架组共4例(6.2%,4/65)发生治疗侧缺血性卒中,4例均为非致死致残性卒中;药物组共7例(9.0%,7/78)出现治疗侧缺血性卒中,6例(7.7%,6/78)为致残性卒中.两组随访期间总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支架组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 =0.032).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较单纯药物治疗稍差,两种治疗手段对卒中预防的总体效果无明显差别,但支架成形术对远期致死致残性卒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Toll受体4(TLR4)能识别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并能促进白细胞浸润、脂质核心的形成、纤维帽变薄、血管新生等病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TLR4能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和促炎性蛋白,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本文总结近年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Inflamm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Our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alvianolate, a novel water-soluble phenolic compound of Danshen, alleviates atherosclerosis via regulating the inflammation in rats. High fat diet feeding plus vitamin D3 injection was used to induce atherosclerosis in rats. Salvianolate (60, 120 or 240 mg/kg) or placebo was given to atherosclerotic rats. The plasma lipids, interleukin 6 (IL-6) and C reactive protein (CRP) were measured by ELISA. CD4+CD25+Foxp3+ cells were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Histological changes were examined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plasma IL-6 and CRP were elevated in the rats fed on high fat diet, and the histolog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atherosclerosis models. Treatment with salvianolate alleviated the atherosclerotic process and decreased the levels of plasma IL-6 and CRP. Also the number of CD4+CD25+Foxp3+ cells was increased in salvianolate-treated ra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alvianolate could treat atherosclerosis via modulating the inflammation at cytokine and cell levels.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脂及血浆抗氧化酶水平以及对核因子‐κB(NF‐κB)、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雄性纯种日本大耳白兔分为5组,对照组(A 组),高脂模型组(B 组),白藜芦醇干预组(C 、D 、E 组)。收集血样测定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抗氧化酶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谷胱甘肽硫基转移酶(GST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过氧化氢酶(CAT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 A 组相比,B 组血脂水平升高,抗氧化酶总体呈下降趋势,MDA 水平增加,MAPKs 、NF‐κB 蛋白磷酸化增强;C 、D 、E 组可减低血脂,升高 HDL‐C ,提高抗氧化酶活力,降低 MDA 水平,抑制 MAPKs 、NF‐κB 蛋白磷酸化。结论白藜芦醇可以降低 AS 兔的血脂水平,升高血清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血清 MDA 水平,抑制 MAPKs 和 NF‐κB 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炎症因子和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关系?方法:2013年7月~201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7例,其中55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为SAP组,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为ACS组,并选取相同时期非冠心病患者96例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等炎症因子和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TC和LDL-C分别为(6.38 ± 1.17)mmol/L和(5.63±1.12)mmol/L,均高于SAP组[TC(4.51 ± 1.06)mmol/L?LDL-C(4.42 ± 1.05)mmol/L],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S组TBil为(6.28 ± 0.74)μmol/L,SAP组TBil为(9.96 ± 1.02)μ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S组Hs-CRP?IL-6和TNF-α分别为(19.06 ± 3.72)mg/L?(57.35 ± 4.14)pg/L和(38.11 ± 2.64)pg/L,均高于SAP组[hs-CRP(11.31 ± 2.15)mg/L?IL-6(29.60 ± 3.08)pg/L和TNF-α(26.82 ± 2.13)pg/L],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中TC?LDL-C?IL-6?TNF-α和Hs-CRP等明显增高,并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人尸检冠状动脉石蜡标本HSP70的表达。结果:正常动脉组织HSP70呈阴性表达,粥样硬化动脉中HSP70呈阳性表达。结论:HSP70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逐年增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综合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对几种常用中药(柴胡、绞股蓝、山楂、当归、酸枣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