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57篇
  免费   2467篇
  国内免费   843篇
耳鼻咽喉   475篇
儿科学   685篇
妇产科学   604篇
基础医学   5163篇
口腔科学   309篇
临床医学   3731篇
内科学   3097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神经病学   11548篇
特种医学   8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520篇
综合类   2479篇
预防医学   840篇
眼科学   290篇
药学   2222篇
  4篇
中国医学   770篇
肿瘤学   677篇
  2023年   599篇
  2022年   776篇
  2021年   1277篇
  2020年   1345篇
  2019年   1115篇
  2018年   1082篇
  2017年   1073篇
  2016年   939篇
  2015年   918篇
  2014年   1750篇
  2013年   1953篇
  2012年   1474篇
  2011年   1766篇
  2010年   1437篇
  2009年   1464篇
  2008年   1526篇
  2007年   1423篇
  2006年   1335篇
  2005年   1206篇
  2004年   1084篇
  2003年   995篇
  2002年   821篇
  2001年   733篇
  2000年   600篇
  1999年   573篇
  1998年   483篇
  1997年   452篇
  1996年   415篇
  1995年   460篇
  1994年   460篇
  1993年   369篇
  1992年   402篇
  1991年   355篇
  1990年   331篇
  1989年   284篇
  1988年   254篇
  1987年   240篇
  1986年   230篇
  1985年   379篇
  1984年   304篇
  1983年   234篇
  1982年   233篇
  1981年   215篇
  1980年   197篇
  1979年   174篇
  1978年   143篇
  1977年   117篇
  1976年   101篇
  1974年   57篇
  1973年   5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出血天数、总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46/5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4.0%(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分别为(38.6±1.4)℃、(43.5±7.2)次/min、(115.2±14.3)次/min、(55.2±9.2)mm Hg(1 mm Hg=0.133 kPa)、(85.2±11.2)mm Hg、(60.5±14.7)%,治疗后分别为(36.8±1.2)℃、(29.6±5.5)次/min、(85.2±10.1)次/min、(80.5±10.5)mm Hg、(110.3±10.3)mm Hg、(95.3±13.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分别为(38.3±1.9)℃、(44.3±7.5)次/min、(114.4±13.7)次/min、(55.0±9.5)mm Hg、(86.3±11.5)mm Hg、(61.5±14.9)%,治疗后分别为(37.3±1.2)℃、(34.2±5.6)次/min、(94.3±11.8)次/min、(66.5±9.7)mm Hg、(95.3±10.4)mm Hg、(85.5±12.6)%。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出血天数(7.0±1.2)d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0.4±1.5)d,总出血量(730.7±156.5)ml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的(906.8±140.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4/5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4.0%(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lectrolysis, through a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associated to aerobic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body composition of young women.MethodsThe study was composed of 34 sedentary women (24.35 ± 4.43 years, 71.30 ± 7.08 kg, 1.61 ± 0.06 m, 27.31 ± 1.67 kg/m2) which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and body composition. The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 Electrolyphysis plus Aerobic Exercise (gEEA): 17 volunteers were submitted to the application, for 60 min , of the Aussie current, followed by aerobic physical activity (77% of HRmax) on the trampoline for 40 min, through video-lessons of Jump; and Aerobic Exercise group (gEA): 17 volunteers performed only physical activity following the same parameters mentioned above. Each group performed its protocols twice weekly, for 5 weeks, totaling 10 sessions. For the data analysis, measures repeated ANOVA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means of the variables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protocols using the SPSS - 21.0 software, adopting a p ≤ 0.05.ResultsAlthough gEEA decreased suprailiac skinfold (p = 0.04), abdominal skinfold (p = 0.03) and circumference at umbilical scar (p = 0.02) in an intragroup analysis, these means differences in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were not important between-groups (p > 0.05). Furthermore, there were no effect of treatment on body composition (p > 0.05).ConclusionTo this studied condition,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pplication of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lysis did not enhance the losses on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and body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4.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异常是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也是产前检查与咨询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介绍了CNS产前超声的检查方法,包括妊娠早期筛查、中期筛查与针对性检查的切面、技术、方法与结构。并根据总体预后,将CNS异常分为致死性异常、非致死性异常、软指标或微小异常三类进行咨询,主要阐述了露脑-无脑畸形、无叶全前脑、Dandy Walker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蛛网膜囊肿、脉络膜囊肿、侧脑室增宽等常见异常的产前诊断策略、合并相关异常、遗传评估和预后等信息。  相似文献   
5.
杨芬  邢娟 《中国校医》2022,36(6):436-438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诊的90例产后FPF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单纯Kegel锻炼,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盆底Ⅰ类和Ⅱ类肌肌力μV、肌纤维收缩时间、最大阴道内压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两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肌纤维收缩时间以及最大阴道内压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Ⅰ类肌肌力为(4.212±0.351)μV、Ⅱ类肌肌力为(4.983±0.508)μV、Ⅰ类肌肌纤维收缩时间为(4.383±0.456)s、Ⅱ类肌肌纤维收缩时间(4.191±0.494)s、最大阴道内压为(83.282±4.157)cmH2O,高于对照组的(2.023±0.315)μV、(2.314±0.451)μV、(3.264±0.418)s、(3.053±0.412)s、(73.355±4.260)cmH2O,有统计学差异(t=31.421、26.626、12.342、11.970、11.201,P均<0.001);研究组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4.44%、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5.56%,低于对照组的22.22%、5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4.464,P=0.013、0.03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能够有效增强产后FPFD患者盆底肌力,延长肌纤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盆底表面肌电的影响,为提高PFD疗效提供依据。 方法以2021.1-01至2022-0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PFD并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组,比较治疗后2组的起效时间、临床症状评分、有效率、盆底肌电数值。 结果共1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组73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起效时的治疗频次分别为3次和8次左右,有效率分别为93.15%和65.57%,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盆底肌力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可以缩短盆底康复治疗的起效时间、明显改善PFD的症状、明显提高盆底肌的肌力和耐力,可做为中重度PFD的首选治疗措施。但由于本研究观察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尚需进行多中心对照实验研究,以确定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指部徒手感觉刺激(MDSS)前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指屈、伸肌张力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6月,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偏瘫侧5个手指的甲床、末节指骨两侧进行MDSS,刺激强度为能引起伸指但不致明显疼痛的最小强度,两次刺激间隔5~10 s。分别于MDSS前、MDSS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肌张力,低肌张力记作-1级;同时以SWE技术检测上述四组肌群中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MDSS后,脑卒中患者四组肌群的MAS评级均显著降低(|Z|>2.843,P<0.001)。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0和-1时,MDSS前后SWV均无显著性差异(t<1.052,P>0.05)。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1~3时,MDSS后SWV均降低(t>2.672,P<0.05)。MDSS前后各肌群SWV与MAS评级均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MDSS可有效、迅速、安全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部肌群痉挛并促进主动伸指。SWE可客观、定量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部肌群肌张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T定位下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50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给予CT定位下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下肢肌力、上下肢运动能力评分、平衡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治疗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肌力、上下肢运动能力评分、平衡能力、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00% vs 68.00%, P<0.05)。结论:CT定位下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其具体机制有待于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