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14篇
  免费   2474篇
  国内免费   1367篇
耳鼻咽喉   400篇
儿科学   664篇
妇产科学   572篇
基础医学   5254篇
口腔科学   615篇
临床医学   3293篇
内科学   5664篇
皮肤病学   409篇
神经病学   1899篇
特种医学   9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481篇
综合类   5152篇
预防医学   2224篇
眼科学   474篇
药学   2008篇
  22篇
中国医学   584篇
肿瘤学   307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611篇
  2021年   852篇
  2020年   932篇
  2019年   687篇
  2018年   680篇
  2017年   843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899篇
  2014年   1657篇
  2013年   1811篇
  2012年   1824篇
  2011年   2165篇
  2010年   1809篇
  2009年   1889篇
  2008年   2111篇
  2007年   2277篇
  2006年   2217篇
  2005年   2149篇
  2004年   1691篇
  2003年   1588篇
  2002年   1267篇
  2001年   1136篇
  2000年   928篇
  1999年   731篇
  1998年   540篇
  1997年   502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urvey of ophthalmology》2023,68(5):940-956
Congenital aniridia is a panocular disorder that i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iris hypoplasia and aniridia-associated keratopathy (AAK). AAK results in the progressive loss of corneal transparency and thereby loss of vision. Currently, there is no approved therapy to delay or prevent its progression,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phenotypic variability and high risk of complications after interventions; howev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AAK may help improve its management.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AAK. We highlight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AK development with the aim to develop future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ing surgical, pharmacological, cell therapies, and gene therapies.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生物大数据信息分析、分子病理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等技术进步及其应用, 临床医学发展迈向精准诊疗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 传统诊断病理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正在向"下一代诊断病理学(next-generation diagnostic pathology)"迈进。下一代诊断病理学以病理形态和临床信息为诊断基础, 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智慧制样与流程质控、智能诊断与远程会诊、病灶活体可视化与"无创"病理诊断等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主要特征, 以多组学和跨尺度整合诊断为病理报告内容, 实现对疾病的"最后诊断", 并预测疾病演进和结局、建议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反应, 形成新的疾病诊断"金标准"。未来, 需要激发病理学科创新活力, 加快下一代诊断病理学成熟和应用, 重塑病理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 发挥诊断病理学在疾病"防、诊、治、养"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相似文献   
4.
李艳秋  丁超  胥国强  刘娟  王欣 《西部医学》2022,34(12):1835-1838
探究p53 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MPN患者126例,二代测序法检测患者p53 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总生存(OS)时间和累计生存率;分析p53 基因突变对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影响。结果 126例MPN患者中12例(9.52%)检出p53基因突变,突变主要位于4~8号外显子上,不同类型患者的p53 基因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突变组患者年龄大于p53 非突变组,WBC水平低于p53 非突变组(P<0.05),两组患者的染色体核型、IPSS预后分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 非突变组患者的OS时间、累计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53突变组患者(P<0.05)。结论 MPN患者p53 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与患者年龄、WBC水平、异常核型及IPSS预后分层相关,p53 基因突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可作为临床筛查预后不良高风险人群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LVNC) is a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cardiomyopathy, with familial and sporadic forms, but genetic testing only identifies a pathogenic mutation in a minority of cases. The main complications are heart failure, embolism and dysrhythmias. Herein we report a familial case of LVNC associated with a mutation in the MYH7 gene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controversies in LVNC. A 50-year-old woman was referred to the cardiology clinic for palpitations. She underwent echocardiography and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at revealed mil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nd LVNC criteria. She had several episodes of 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received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Genetic testing revealed the c.1003G>C (p.Ala335Pro) mutation in the MYH7 gene. Familial screening showed clear genotype-phenotype cosegregation, which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pathogenic role of this mutation.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LVNC associated with the p.Ala335Pro mutation in the MYH7 gene. This mutation has been described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suggesting that the same pathogenic sarcomere muta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ardiomyopathies. This case also highlight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regarding decisions on ICD implantatio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LVNC.  相似文献   
6.
7.
8.
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TM)是临床常见的中枢性感染的一种,其起病较慢,症状不典型,病原学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目前有效的TM诊断工具较少。利用常见的临床症状、检查指标等建立诊断评分系体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目的 建立TM临床诊断评分体系(TMCDS),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21年9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诊断为脑膜炎的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建模组(147例)和验模组(40例)。根据是否为TM将建模组分为非TM亚组(76例)和TM亚组(7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发热、头痛、意识障碍、颈抵抗),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CD4+ T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糖、氯、蛋白、细胞数)。建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M的影响因素;根据每个因素的β值所占比重设立相应分值,建立TMCD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MCDS诊断TM的价值。 结果 两亚组头痛、HIV感染、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颅内压>200 mm H2O(1 mm H2O=0.009 8 kPa)、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氯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单核细胞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CD4+ T淋巴细胞<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均是TM的影响因素(P<0.05)。将以上5个影响因素同时结合临床经验纳入脑脊液氯、脑脊液细胞数再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CD4+ T淋巴细胞<200/μl、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糖降低、脑脊液蛋白升高均是TM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上述7个因素β值建立评分系统,将脑脊液氯降低β值设定为1分,其他因素β值与其的倍数即为该因素所对应的分值,因2个影响因素评分为负值,为方便临床,每个因素对应分值增加2.5分,最终建立TMCDS。TMCDS诊断建模组T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95%CI(0.735,0.879),标准误=0.037,P<0.001〕,最佳诊断界值为21.50分。TMCDS诊断验模组TM的AUC为0.766〔95%CI(0.610,0.921),标准误=0.079,P=0.004〕,灵敏度为0.789,特异度为0.667。 结论 通过7个变量建立的TMCDS简单易行,对于早期TM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MUS)对侵袭性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01月至2021年02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86例P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Gleason评分可分为两组,高侵袭组(Gleason>4+3,共46例),低-中侵袭组(Gleason≤4+3,共4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US检查,包括经直肠常规超声(TRUS)、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超声造影(CEUS)。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其对高侵袭组PCa的诊断效能。结果:高侵袭组与低-中侵袭组的TRUS表现显著不同(P<0.05),其中高侵袭组中TRUS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高侵袭组SWE中SR比值(23.86±13.67)显著高于低-中侵袭组(12.82±1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侵袭组的CEUS参数中初始强度、峰值强度显著高于低-中侵袭组(P<0.05),而两组达峰时间、峰值减半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MUS对高侵袭组PCa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特异度也最高(P<0.05)。结论:MUS对高侵袭性PCa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菊花脑芳樟醇合酶基因CnTPS1的全长编码序列,利用原核系统表达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菊花脑萜类合成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菊花脑基因组数据为基础,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CnTPS1的全长编码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序列特征。利用qRT-PCR技术分析CnTPS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构建原核表达载体,体外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结果 CnTPS1编码序列全长1749bp,编码582个氨基酸;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茎和管状花中表达量较高;原核表达系统能诱导出67.58kDa大小的蛋白。结论 首次从菊花脑中克隆得到一个芳樟醇合酶基因CnTPS1,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预测,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诱导表达出目标蛋白,这些结果将为菊花脑萜类合酶基因的功能以及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