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33篇
  免费   6194篇
  国内免费   1800篇
耳鼻咽喉   655篇
儿科学   1210篇
妇产科学   1054篇
基础医学   2072篇
口腔科学   363篇
临床医学   10973篇
内科学   8245篇
皮肤病学   254篇
神经病学   3172篇
特种医学   18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7篇
外科学   5757篇
综合类   24992篇
预防医学   4207篇
眼科学   421篇
药学   7688篇
  162篇
中国医学   1539篇
肿瘤学   11576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638篇
  2022年   2704篇
  2021年   2845篇
  2020年   3857篇
  2019年   3644篇
  2018年   1411篇
  2017年   2560篇
  2016年   2589篇
  2015年   2518篇
  2014年   3955篇
  2013年   3742篇
  2012年   4355篇
  2011年   4368篇
  2010年   4086篇
  2009年   3896篇
  2008年   4262篇
  2007年   3806篇
  2006年   3289篇
  2005年   3684篇
  2004年   3773篇
  2003年   3598篇
  2002年   2702篇
  2001年   2591篇
  2000年   1907篇
  1999年   1481篇
  1998年   1263篇
  1997年   1083篇
  1996年   868篇
  1995年   834篇
  1994年   549篇
  1993年   347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292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秋菊  罗丽娟 《重庆医学》2022,51(3):472-474,478
目的 总结双胎胎头交锁阴道分娩的临床特点和相关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剖析该院1例双胎胎头交锁阴道分娩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2000-2021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 在双胎胎头交锁时,当臀位胎儿胎臀及胎体娩出后,医生协助头位胎儿胎头先娩出,再娩出臀位胎儿胎头,最后娩出头位胎儿胎体,两胎儿均阴道分娩,新生儿评分分别为1 min 5分、5 min 8分、10 min 8分和1 min 7分、5 min 8分、10 min 8分,回访新生儿均存活且健康.结论 在双胎胎头交锁阴道分娩时,当臀位胎儿胎体及胎臀娩出后,先协助头位胎儿胎头先娩出,再娩出臀位胎儿胎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及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8例颅内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脑脊液HBP、血清HBP、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ETX)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比较这些指标在感染组与健康组、不同程度及不同预后颅内感染患者间的水平差异,分析脑脊液及血清HBP水平与颅内感染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感染组脑脊液HBP、血清HBP、CRP、ETX及WBC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患者脑脊液HBP、血清HBP、CRP、ETX及WBC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感染存活患者脑脊液HBP、血清HBP、CRP、ETX及WBC水平均低于死亡患者(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脑脊液及血清HBP水平升高是颅内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及血清HBP水平较健康人群异常升高,感染越严重HBP水平越高,HBP水平升高提示颅内感染患者更高的死亡风险,可作为颅内感染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 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 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 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此后按照20 mg/d的剂量继续服用90 d;随访主 要结果指标是随机化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序贯分析及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不良结局定 义为死亡(mRS评分=6分)或重大残疾(mRS评分3~5分)。mRS≤2分认为临床结局良好。次要结局指 标是治疗后患者血肿体积的影像学变化。 结果:他汀组治疗有效且结局良好31例(65.96%);对照组结局 良好31例(36.9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观察对照组死亡27例(32.14%),他汀组死亡6例 (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至随访结束他汀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 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他汀组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选择保守治疗的脑出 血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3月时患者预后情况,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DFU 176例的临床资料。收集入院时NL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分析不同DFU病情、下肢缺血及感染程度NLR水平。根据随访6个月时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FU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DFU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病情严重程度、下肢缺血程度、感染程度加重NLR水平逐渐升高(P<0.01)。176例随访6个月后溃疡预后不良60例(34.09%)。NLR>6.58、CRP>58.35 mg/L是DFU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NLR以7.17为临界值预测DFU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高于CRP(P<0.01)。结论DFU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高,NLR能反映其病变程度,且早期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高于CRP。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DLBCL)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203例经病理诊断为DLBCL初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MaxStat统计量计算VEGF、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年龄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DLBC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结果 203例患者中男性104例(51.2%),女性99例(48.8%),中位年龄59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7例(47.8%),中位随访时间为37.6个月,5年总生存(OS)为62%;VEGF、年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和纤维蛋白原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最佳截断值为266.8 pg/ml,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对DLBCL预后有影响。VEGF增高的患者伴有更高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积分,MYC阳性和BCL-2阳性表达。此外,IPI低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节律控制用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1例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采用抗心衰药物治疗,主要为呋塞米、螺内酯、美托洛尔、培哚普利叔丁胺、缬沙坦、地高辛等,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抗心衰治疗标准方案;观察组采用射频消融术节律控制治疗房颤同时给予药物抗心衰治疗标准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收集心脏彩超、6 min步行试验(6MWD),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等心功能指标,同时记录窦性心律维持、心衰再住院、栓塞事件等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左房直径(Left Atrium Diameter, 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BNP、6MWD、NYHA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衰再住院率更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发生率更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与抗心衰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相较于单纯的药物抗心衰治疗,前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