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28篇
  免费   3063篇
  国内免费   1729篇
耳鼻咽喉   95篇
儿科学   935篇
妇产科学   335篇
基础医学   2118篇
口腔科学   242篇
临床医学   24893篇
内科学   7300篇
皮肤病学   182篇
神经病学   1181篇
特种医学   38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9400篇
综合类   33720篇
预防医学   6633篇
眼科学   1273篇
药学   15942篇
  116篇
中国医学   5437篇
肿瘤学   84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15篇
  2022年   1262篇
  2021年   1515篇
  2020年   1959篇
  2019年   2031篇
  2018年   850篇
  2017年   1910篇
  2016年   2077篇
  2015年   2658篇
  2014年   5304篇
  2013年   5534篇
  2012年   7284篇
  2011年   8204篇
  2010年   7726篇
  2009年   7408篇
  2008年   7961篇
  2007年   7259篇
  2006年   6678篇
  2005年   6725篇
  2004年   5403篇
  2003年   4614篇
  2002年   3759篇
  2001年   3005篇
  2000年   2304篇
  1999年   1697篇
  1998年   1581篇
  1997年   1396篇
  1996年   1250篇
  1995年   941篇
  1994年   764篇
  1993年   426篇
  1992年   478篇
  1991年   415篇
  1990年   431篇
  1989年   319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秀芳 《全科护理》2022,20(1):131-13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风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体系,并检验其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预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400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按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原则将其分为构建组300例、验证组100例,统计构建组中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儿例数,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体系,并检验其在验证组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统计得到,构建组中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儿共66例,感染发生率为22.00%;单因素分析得到,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风险因素有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插管次数、血流速度、血红蛋白、遵医依从性、抗生素使用时间、操作人员手卫生(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独立风险因素有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7 d、血流速度>180 mL/min、血红蛋白<100 g/L、遵医依从性差、抗生素使用时间>7 d(P<0.05);构建得到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风险预测体系为P=1/[1+e^(-(-1.935+1.635×股静脉置管+1.740×导管留置时间>7 d+1.725×血流速度>180 mL/min+2.241×血红蛋白<100 g/L+2.089×遵医依从性差+1.331×抗生素使用时间>7 d))],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881,灵敏度为86.67%,特异性为97.14%,准确率为94.00%。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风险大,且风险因素复杂,研究构建的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风险预测体系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评估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物调配环境、成品输液质量及差错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作为对照时间段, 选择2019年5~10月作为观察时间段。对照时间段内PIVAS采用常规管理, 观察时间段内PIVAS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管理。比较两个时间内PIVAS药物调配环境、成品输液质量及差错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时间段内出现胶塞碎屑、玻璃碎屑、药物微粒等调配环境污染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时间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段内发生穿刺点发红、静脉炎、堵管、外渗等明显少于对照时间段, 观察时间段内发生审方、贴签核对、摆药、调配、停医嘱退药及成品输液发放差错少于对照时间段, 总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时间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段实施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责任管理得分均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且均高于对照时间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模式明显改善了PIVAS药物调配环境, 降低了差错发生率, 提高了成品输液质量, 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及患者家系外周血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后进一步验证该突变所导致的mRNA缺失情况。以"HHT""FPAH""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 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我们发现来自湖南益阳的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 以咯血或肺动脉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无鼻出血等HHT临床特征, 然而2例患者肺部均出现肺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 WES发现BMPR2基因突变(NM001204.7:c.1128+1G>T)阳性而ENG、ACVRL1、SMAD4基因阴性, 对家族4代16人进行调查家系分析和sanger验证(发现其中7人携带该突变基因), 然后转录水平mRNA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导致8号9号外显子缺失...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液位监测的智能输液报警系统在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输液区的300例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智能监护和人工监护两个组别,各150例。人工监护组采用传统输液的人工监管方式,智能监护组采取自主设计的智能输液报警系统监管方式,对比两组输液护理质量缺陷率以及对输液监护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输液流程中智能监护组的护理质量总缺陷发生率低于人工监护组(2.0% vs. 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46,P<0.05);智能监护组对使用输液报警器的满意度高于人工监护组对人工监管方式的满意度(99.3% vs. 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82,P<0.05)。结论 基于液位监测的智能输液报警系统灵敏度高、实用性强,可精确监控患者输液情况,对减轻护理工作量,改善输液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俊  黄菲  刘丹  阚智勇  杨文庆  徐小琴 《西部医学》2021,32(9):1369-137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通过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前列腺术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前列腺术的21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1、A2、A3、B1、B2、B3 6组,每组各35例。其中A1、A2、A3组术后镇痛采用PCIA方案,分别使用0.6mg/kg、0.8mg/kg、1.0mg/kg的羟考酮+托烷司琼10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mL;B1、B2、B3术后镇痛采取PCEA方案,分别使用0.6mg/kg、0.8mg/kg、1.0mg/kg的羟考酮+托烷司琼10mg+0.9%氯化钠溶液至100mL。比较手术前(T0)、术后6h(T1)、术后12h(T2)、术后24h(T3)及术后48h(T4)6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MAP、HR及SPO2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2、B3组患者分别在T1、T2、T3、T4时间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1、A2、A3组(均P<0.05),A2、A3组患者分别在T1、T2、T3、T4时间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1组(均P<0.05),B2、B3组患者分别在T1、T2、T3、T4时间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1组(均P<0.05)。B1、B2、B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A1、A2、A3组(均P<0.05)。B1、B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2、A3组(P<0.05),且A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1、A2,B3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1、B2组(均P<0.05)。 结论 对前列腺手术患者术后,不同剂量羟考酮PCE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不同剂量羟考酮的PCIA,且当羟考酮的剂量为0.8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