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2.
葛洪为晋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家、炼丹家,著作《肘后备急方》在学术思想上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诊治胸痹心痛学术思想受《内经》和仲景学说影响,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结合晋以前的中医古籍,从病名与临床表现;卒心痛、卒胸痹痛论治;治法特色等方面探讨了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论治胸痹心痛学术思想,并简述对后世的影响,以期对现代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葛洪吸收易学思想指引养生活动。受到《周易》和道家道教"身国同治"思想的影响,葛洪强调治身治国的统一,以气化论、象思维的视域,把身体之象拟象为国家、自然、君臣之象。治身要重视动态的时空维度。服食术依据纳音法的卦爻模型,把人的生辰干支与音律相配,推导年命的五行,再结合年命与药色的五行生克,明晰服食禁忌。行气术以"术数"原理表达精气的运动。服一日之气法或遵循五行的成数,或重视吸收六戊时的土气。服四时之气法则根据四季的五行之气,调整服食方法。祛寒、避暑的行气法分别于冬季、夏季行离火、坎水之气。  相似文献   
4.
葛洪是晋代岭南名医、道家、养生家,他的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主要讲述修仙证道的道理,其基本内容包括神仙论、养生术、炼丹术,也包含了医学养生学思想,是重要的养生文献,总结了葛洪养气存神,恬淡寡欲,宝精行气,动以养形,吐纳炼气,得其节宣之和,以不伤为本,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药养治未病等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5.
6.
张建福  唐空 《河南中医》2000,20(4):12-13
葛洪认为:外伤危重症大出血可导致亡血耗津液,治疗宜生津补血;不出血则形成瘀血,治疗宜镇静、活血化瘀;对胞腹内伤者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对跌仆损伤者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止痛药。并首创用按摩法于关节脱位整复,开创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鲍姑,东晋女道士,南海(今广州)太守鲍靓之女,葛洪之妻。鲍姑精医术,擅灸,善取广州越秀山红角艾灸治赘瘤有显效,日久惠人无数。  相似文献   
8.
秦文军 《养生月刊》2009,30(8):685-687
葛洪是我国晋代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家。早在年轻时.他就对世上那种追逐名利的风气深恶痛绝。他热衷于修性养心,同时爱好体育锻炼,精通刀、枪、剑、戟、射等武艺,又喜钻研医道和养生之学,在深悟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他又撰写了《抱朴子》、《神仙传》等书。晚年则隐居在广东的罗浮山,过着悠闲的生活。葛洪的养生之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秦文军 《气功》2009,(8):685-687
葛洪是我国晋代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家。早在年轻时.他就对世上那种追逐名利的风气深恶痛绝。他热衷于修性养心,同时爱好体育锻炼,精通刀、枪、剑、戟、射等武艺,又喜钻研医道和养生之学,在深悟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他又撰写了《抱朴子》、《神仙传》等书。晚年则隐居在广东的罗浮山,过着悠闲的生活。葛洪的养生之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葛洪     
鲁湾 《科学养生》2009,(11):1-1
养生离不开环境。环境不但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在有的时期,社会环境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葛洪生活的东晋末年和西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晋代被史学家称为最失败的封建王朝。葛洪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就是在这失败的王朝环境中产生的,它既适应了这个环境,又吸收了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传统养生思想。他比较好地解决了自己做事和养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