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2篇
  免费   558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123篇
基础医学   241篇
口腔科学   54篇
临床医学   1328篇
内科学   1277篇
皮肤病学   73篇
神经病学   279篇
特种医学   2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376篇
综合类   4042篇
预防医学   1624篇
眼科学   218篇
药学   3862篇
  29篇
中国医学   990篇
肿瘤学   24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1005篇
  2013年   1081篇
  2012年   1473篇
  2011年   1550篇
  2010年   1556篇
  2009年   1464篇
  2008年   1859篇
  2007年   838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往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外观和心理造成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3大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平刚霉素、α干扰素、咪喹莫特等.对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也可采用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治疗。本文简述了各种药物,尤其是β受体阻滞刺的特性及作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吸烟与不吸烟Graves病(GD)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有效降低GD药物治疗复发率。方法选取187例2013年01月至2015年06月于某院内分泌科就诊复查的GD患者,其中未复发者105人,复发者82人,按吸烟与否分为吸烟组及非吸烟组,分别比较吸烟组及非吸烟组中复发与非复发GD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甲状腺大小、有无突眼、有无精神因素、疗程、FT3、FT4、TG‐Ab、TPO‐Ab、TRAb等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分别对吸烟组及非吸烟组GD患者相关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组中GD复发患者组的甲状腺大小、伴突眼、疗程、TG‐Ab、TPO‐Ab、TRAb较未复发组增高(P均<0.01),且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为本组GD复发的危险因素。在非吸烟组中GD复发患者组的性别、年龄、甲状腺大小、有精神因素、疗程、TRAb较未复发组增高(P均<0.01),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为本组GD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组GD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甲状腺大小、伴突眼、疗程、TG‐Ab、TPO‐Ab、TRAb ,非吸烟组GD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甲状腺大小、有精神因素、疗程、T RA b ,提示在GD患者中根据吸烟与不吸烟患者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针对预防,将有助于降低GD药物治疗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用夹脊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夹脊电针配合药物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2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采用夹脊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夹脊电针配合药物治疗,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7.8%,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1%,总有效率为80.5%;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夹脊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泼尼松联合氯磷酸二钠治疗激素抵抗性骨转移前列腺癌(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HRP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6 例HRPC患者接受以下方案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 1 天;泼尼松 5 mg,2次/d,1~21 d口服;3周为一疗程。氯磷酸二钠(固令)1片2次/d全程服用,满3周期化疗后,比较化疗前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骨痛评分、骨密度及可测量病灶的变化等,并观察本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结果:26 例患者中TPSA降低反应有效17 例,总有效率 65.4%;26例患者伴骨痛患者化疗后有21例明显缓解,其 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平均值由5.13 分降至2.8 分;10例有可测量转移病灶患者中有6例病灶显著缩小。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和胃肠道反应等。结论:多西他赛、泼尼松联合氯磷酸二钠治疗HRPC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依达拉奉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小剂量和大剂量二组,每组各42例.小剂量组给予60mg/d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大剂量组给予120mg/d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治疗后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的Barthel指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小剂量组的总有效率(78.6%)与大剂量组(71.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明显低于大剂量组(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小剂量依达拉奉与大剂量依达拉奉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及总有效率方面效果相当,但小剂量依达拉奉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7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人。观察组进行药物治疗联合沙盘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观察16周。治疗前后分别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8周、16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两组评分分别为(9.28±3.46)分、(13.54±3.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16周后,自测健康评定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药物结合沙盘游戏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32例分析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前后血肌酐、 内生肌酐清除率、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疗效.结果 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肾功能好转,尿蛋白有所下降.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延缓肾脏损害,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眼针疗法配合药物治疗脑梗塞偏瘫的最佳时间窗.方法:对126例均为住院患者脑梗塞的偏瘫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92例中痊愈74例(80 4%),显效8例(8.7%),好转5例(5.4%),无效5例(5.4%),总有效率94.6%.结论:眼针配合药物治疗介入的越早,患者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保健已成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功能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不同;老年人通常患多种慢性疾病,而且有用药疗程长,药物种类多,治疗依从性差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老年人的用药问题必须加以特别的关泥。因此,本文就临床常见老年人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年人药物治疗的特点做一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用于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A组患者单独服用甲巯咪唑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甲巯咪唑联合抑亢丸进行治疗;C组患者使用硒联合甲巯咪唑进行治疗;D组患者使用硒联合甲巯咪唑联合抑亢丸进行治疗,对比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突眼度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A、B、C、D4组患者治疗后的突眼度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A、B、C、D4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4.0%,94.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硒、甲巯咪唑、抑亢丸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大致相同,其单独用于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时均有着明显的优势;联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时效果更佳,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