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6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0篇
临床医学   335篇
内科学   88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726篇
预防医学   156篇
药学   269篇
  6篇
中国医学   228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3.
目的探究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按照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肝衰竭)和对照组(轻度衰竭),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A(IgA)、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时期各临床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IgG为(28.02±3.68)g/L, IgM为(12.50±2.05)g/L, IgA为(13.28±2.31)g/L, TBIL为(582.31±150.10)μ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9.52±2.01)g/L、(3.04±1.05)g/L、(3.62±1.12)g/L、(31.02±8.3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为(32.18±10.21)%, ALB为(18.92±5.62)g/L,低于对照组的(85.01±9.62)%、(42.30±2.0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1~45 d IgG、IgM、IgA、TBIL低于发病1~10 d, PTA、ALB高于发病1~10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患者中展现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真实了解自身的肝脏情况,获取更好的治疗,值得被应用和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钙素原(PCT)在肝衰竭合并感染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3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诊断均为病毒性肝炎。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83例和未感染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PTA。此外,根据肝衰竭感染患者治疗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两亚组患者血清PCT、IL-6、CRP及PTA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PCT、IL-6、CRP及PTA对肝衰竭感染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结果 肝衰竭患者感染率为60.58%(83/137),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12株占33.33%、革兰阳性菌9株占25.00%、真菌15株占41.67%;感染组血清PCT、IL-6及CRP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PTA低于未感染组(P<0.05);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中,死亡组患者血清PCT、IL-6及CRP高于存活组(P<0.05),而PTA低于存活组(P<0.05);PCT、IL-6、CRP及PTA对肝衰竭感染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831、0.802和0.721。结论 肝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感染发生风险,血清PCT及IL-6、CRP炎性指标和PTA可作为肝衰竭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科第 《传染病信息》2022,35(2):135-140
[摘要] 目的 探究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血清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122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B1, 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HBV-ACLF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6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清miR-122、HMGB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earson检验分析miR-122、HMGB1水平分别与TBIL、PA、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the 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 MELD)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miR-122和HMGB1水平对患者的死亡预测价值,获得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3组患者在3年随访期间的生存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并发症、病情分期、MELD评分、ALB、球蛋白、TBIL、ALT、AST、LDH、PT、PTA、HBV DNA、miR-122、HMGB1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并发症、病情分期、MELD评分、TBIL、PT、PTA、miR-122、HMGB1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miR-122、HMGB1水平分别与TBIL、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PTA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miR-122和HMGB1预测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1.42和14.56 μg/L。A组患者预后3年内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均<0.05)。结论 miR-122和HMGB1水平与HBV-ACLF患者的病情和死亡预后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在HBV-ACLF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丹  储芳 《护理学杂志》2021,36(7):41-42
目的总结1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加强低血糖的病情观察及处理,饮食方案的制定及营养指标监测,大量腹水的护理,压力性损伤、出血及乳酸酸中毒的预防、观察及处理,针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等。结果通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患儿肝脏功能好转,腹水消退,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未发生低血糖昏迷、乳酸酸中毒等情况,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肝脑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患儿病情严重,预后差,积极的预防护理可促进疾病的良性转归。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肝损伤,是临床危重症之一,临床表现以身目发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为主,症状变化多端,并发症累及多个脏腑,加上目前尚无特效药,所以病死率极高。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在肝衰竭的防治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益。文章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从中焦脾胃入手,试述中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肝胆病证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中焦理论与肝衰竭"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的关系,探索肝衰竭从中焦理论辨治的机制,这对临床治疗肝衰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 mRNA及其下游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索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内毒素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8.925 g·kg^-1)。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TLR4单克隆抗体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在造模前5 d给予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以等容积蒸馏水代替,直至处死。各组分别在24,48,72 h随机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检测24,48,72 h各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LR4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组织TNF-α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mRNA,TNF-α表达均增高(P<0.05,P<0.01),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5),TLR4 mRNA,TNF-α表达显著下降(P<0.01),肝细胞凋亡率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TLR4 mRNA,TNF-α在肝衰竭时与肝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温阳解毒化瘀颗粒能够改善肝衰竭IETM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减少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肝脏TLR4 mRNA表达,抑制TNF-α释放,降低肝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曾丹  王卫政 《肝脏》2020,(4):419-422
目的研究辅助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65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为合并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40例正常体检者,检测Th17、Treg、Th17/Treg表达水平,分析合并肝衰竭组Th17、Treg、Th17/Treg表达水平与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合并肝衰竭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甲胎蛋白显著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肝衰竭组Th17、Th17/Treg表达显著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Th17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存活组Th17、Th17/Treg表达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Th17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呈正比例关系(P<0.05),Treg与凝血酶原时间呈负比例关系(P<0.05),Th17/Tre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甲胎蛋白呈正比例关系(P<0.05)。结论Th17、Th17/Treg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