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2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173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9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0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97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89篇
预防医学   737篇
药学   147篇
  2篇
中国医学   11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听障儿童,音乐治疗可以提供听觉刺激、补充听觉训练、促进语音发展、巩固语言发展,还可以帮助其获得社交技能。对于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可以帮助其发展运动能力、提高注意力、增强感知觉、发展社交和语言能力、调节情绪等。音乐治疗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发展正确的社会和情绪行为,发展交流沟通能力及学前能力。本文介绍音乐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小儿孤独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孤独症患儿1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为组(予以行为疗法干预)、头针组(给予头针治疗)和联合组(应用头针+行为疗法治疗),每组45例,3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比较3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孤独行为评分(ABC评分,包括交往、语言和感觉评分)和心理发育水平(PEP-3评分,包括沟通、体能和行为评分)。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行为组和头针组(93.33%比77.78%、82.22%,均P<0.05);行为组与头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PEP-3评分(包括沟通、体能和行为评分)均高于、ABC评分(包括交往、语言和感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行为组和头针组改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采用头针+行为疗法治疗,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儿心理发育水平及孤独行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余韩  瞿航  赵义  潘钰  王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12):1350-1353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诊断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以及受限和重复的行为和兴趣,症状常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出现。过去的二十年内,神经成像揭示了许多“社会性”大脑的非典型活动和异常连通性的发现,包括梭状回对面部和凝视的分析、杏仁核的情绪处理、默认模式网络的心智化以及镜像神经元相关区域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理解,但对于社交功能缺陷潜在的神经生理机制还未达成一致。除了方法学上的挑战以及聚焦于单个大脑网络的连通性研究以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ASD的极强异质性。这种不一致的发现,可能是由于诊断标准的变化以及学龄前期的ASD患儿存在非典型的神经发育轨迹,因此,有必要进行孤独症亚型的队列研究和大样本的纵向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行为-结构化-关系(BSR)干预模式对短期住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干预疗效,为改善ASD儿童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为ASD的2~6岁儿童1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ASD儿童均接受BSR模式的短期课程训练,训练课程包括个别辅导、游戏课、运动课、音乐课等,每天训练时间6 h,持续1个月;对照组ASD儿童处于干预等待,接受随访观察和评估。所有ASD儿童干预前、后均接受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三版)(PEP-3)来进行各方面能力变化的评估。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干预前各副测验的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儿童干预后认知、语言理解、模仿、情感表达、社会互动、行为特征-非语言、适应行为的原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02、4.14、3.69、4.42、2.69、2.96,P<0.05);但小肌肉、大肌肉、自理的原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1.05、-0.84,P>0.05)。结论 BSR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短期住院ASD儿童的预后,可推广用于儿童A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其病因不明,目前无有效的治愈方法,预后差,其矫治和重归社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家庭治疗主要是针对患儿的长期教育训练和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干预,有助于提高家庭功能,在今后的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十分复杂。部分遗传代谢病(又称先天性代谢异常, IEM)患儿,同时伴有ASD或孤独样症状,对IEM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SD,因此IEM很可能是ASD的病因之一。本文就此讨论是否应该在ASD患儿中常规开展IEM筛查。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观察耳穴埋针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 健院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ASD 睡眠障碍患儿 60 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 组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行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新型揿针耳穴埋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家长填写的儿 童睡眠习惯问卷的变化情况 , 比较两组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 86.67 % 高于对 照组的 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就寝习惯、睡眠行为、晨起习惯、白天嗜睡程度及问 卷总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 察组患儿有 1 例局部针刺部位出现不适感,但症状较轻,未经特殊处理患儿自行缓解,并完成全部疗程。两组患儿肝、肾 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现象。 结论:耳穴埋针治疗 ASD 睡眠问题患儿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 ASD 患儿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9.
正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于1943年首次提出并报道,其发病率最早报道在5/万以下。近年来,儿童孤独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下面我们将主要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这4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1发病机制儿童孤独症自1943年美国学者报道后至今仍没有研究清楚其发病机制,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在遗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珠海地区NRXN1NLGN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易感性的关系,为孤独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2016年就诊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的123例珠海地区的孤独症患儿和506例健康对照。采用口腔拭子采集口腔上皮细胞以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 platform分型技术对NRXN1基因上的rs1045881和rs11885824以及NLGN1上的rs9855544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NRXN1基因上的rs1045881和rs11885824以及NLGN1上的rs9855544位点基因型分布在孤独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LGN1基因上的rs9855544与NRXN1基因上的rs11885824存在基因与基因间的交互作用(预测准确率为0.480,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P=0.040)。结论 NRXN1基因上的rs1045881和rs11885824以及NLGN1上的rs9855544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孤独症易感性没有关联,但NLGN1基因上的rs9855544与NRXN1基因上的rs11885824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是孤独症易感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