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钙调神经磷酸酶调控精氨酸升压素诱导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 (CaN)信号通路对精氨酸升压素 (AVP)诱导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 (CFs)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CFs,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CaN活性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 (1)CFs的MTT比色法吸光度A490 值随着AVP作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其中10 -7mol/LAVP和 10 -6mol/LAVP组A490 值(分别为 0 17±0 0 1和 0 18± 0 0 1)与空白对照组 (0 11± 0 0 1)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不同浓度的AVP CsA组A490 值均较相应的AVP组降低 ,其中 10 -7mol/LAVP CsA组和 10 -6mol/LAVP CsA组分别为 0 13± 0 0 1和 0 15± 0 0 1,与 10 -7mol/LAVP和 10 -6mol/LAVP组比较显著降低 ,并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2 ) 10 -7mol/LAVP作用下CFs细胞周期S期百分率为 17.86± 3.18,与空白对照组 (12 .10± 2 .38)比较明显升高 ,并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10 -7mol/LAVP CsA组CFs细胞周期S期百分率 (13 76± 2 5 2 )与 10 -7mol /LAVP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 (3) 10 -7mol/LAVP组CFs的CaN活性为 0 30± 0 0 6kU/mg,与对照组 (0 14± 0 0 3kU/mg)比较差异显著(P <0 0 1)。结论 C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慢传输运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和干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Cajal间质细胞(ICC)、干细胞因子(SCF)在糖尿病大鼠结肠慢传输运动模型中的变化,探讨其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54只♂ SD大鼠分为糖尿病和正常对照组,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8,10 wk各组分别处死9只大鼠,以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研究近端结肠组织中ICC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近端结肠组织中膜结合型干细胞因子的表达,以ELISA测定血清中可溶型SCF的浓度,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随时间增加而升高,而胃肠推进率却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8,10 wk时的糖尿病大鼠肌间ICC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糖尿病大鼠近端结肠ICC数量随时间推移有逐渐降少的趋势.透射电镜显示糖尿病大鼠结肠ICC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清中可溶型SCF显著降低(6 wk:0.93±0.53 μg/L vs 1.87±0.92 μg/L,P<0.05;8 wk: 0.78±0.21 μg/L vs 1.76±0.94 μg/L,P<0.05;10 wk:0.73±0.20 μg/L vs1.82±0.96 μg/L,P<0.05),而结肠组织中的膜结合型SCF无明显差异(P>0.05),且可溶型干细胞因子与IC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存在血清中可溶性干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以及结肠组织中ICC数量减少和结构破坏,这些变化及其可能存在的序贯性调控作用可能是糖尿病出现结肠慢传输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α信号通路对肥厚心肌能量代谢胚胎型再演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压力负荷性大鼠左室肥厚心肌中链脂酰辅酶A(MCAD)、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M—CPT-I)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α(PPARα)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阐明肥厚心肌能量代谢“胚胎型再演”的分子机制和PPARα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行腹主动脉缩窄(CAA)制成左室肥厚模型,随机分为2周组(CAA2w组)、4周组(CAA4w组)、8周组(CAA8w组)、16周组(CAA16组),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以上每组均为12只,观察各组大鼠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CAA各组大鼠左心室湿重/体重、平均动脉压升高,4周后左室舒张末压、左室收缩压、 dp/dtmax开始升高,术后8周-dp/dtmax开始降低,以CAA16w组最显著,而CAA各组右心室湿重/体重无明显变化;(2)CAA各组大鼠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含量进行性增加;(3)CAA各组大鼠左室心肌M—CPT-I、MCAD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4)CAA各组大鼠左室心肌PPARα基因表达下调,术后8周PPARα蛋白水平开始下调,以CAA16w组最显著。结论(1)在腹主动脉缩窄所致的肥厚心肌模型中,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表明脂肪酸的利用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呈“胚胎型再演”,调控脂肪酸氧化关键酶(M—CPT-I和MCAD)的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胚胎型再演”的分子基础;(2)核转录因子PPARα活性下调,与肥厚心肌编码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酶核基因的表达和脂肪酸的利用下调相一致,提示PPARα信号对压力负荷肥厚心肌的能量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是细胞内的主要信息传递系统,可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中,从而介导细胞产生各种反应。MAPK通路主要有4条途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Ras/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SAPK)、p38、ERK5,其中p38信号途径是MAPK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多种细胞的胞内信号传递,现将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p38MAPK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微量营养素对1型糖尿病小鼠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 1型糖尿病 (DM)的发生与细胞因子作用的关系及微量营养素对细胞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 1型DM小鼠模型。分别通过饮食、饮水方法添加不同组合微量营养素硒、维生素E、铬、钒。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表达CD4 、CD8、TNF α、IFN γ、IL 4、IL 1 0淋巴细胞数百分比。结果 1型DM模型小鼠外周血表达TNF α淋巴细胞数升高 (P <0 .0 5) ,表达IL 4、IL 1 0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不同组合添加微量营养素各组外周血表达TNF α淋巴细胞百分比不同程度低于 1型DM模型组 ,IL 4、IL 1 0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 1型DM模型组 (P均 <0 .0 5)。结论 微量营养素可调节 1型DM小鼠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水平 ,干预 1型DM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PMN凋亡对SIRS/CARS的调控作用及其在MODS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君岚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9,19(2):85-87,90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过程中的重要效应细胞,凋亡是维持血循环及组织PMN数目稳定的主要机制。PMN凋亡及其调控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平衡关系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对支架置入后兔腹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兔腹主动脉支架置入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采用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制作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剥脱术后第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25 mg/d,氯吡格雷12.5 mg/d, 3 d后,分别行支架置入术.术后实验组继续服用辛伐他汀5 mg/d,服药至第30天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含支架段血管,进行血管壁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和检测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kip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各组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血管超声发现内皮剥脱术后第10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腹主动脉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内狭窄.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服用辛伐他汀的实验组兔腹主动脉支架段内的血管内膜厚度(0.107±0.072 mm,与对照组0.133±0.047 mm比,P=0.006)、新生内膜面积(0.975±0.084 mm2,与对照组1.350±0.043 mm2比,P=0.001)均明显降低,且血管的狭窄程度较轻(20.460%±2.325%,与对照组31.020%±1.904%比,P=0.002).实验组兔腹主动脉支架段内的血管新生内膜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胞核P27kipl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7.149±0.305,与对照组2.997±0.310比,t=9.551,P<0.05),而血管新生内膜中VSMC的胞核PCNA表达量明显降低(着色强度IS为3.003±0.192, 与对照组着色强度IS 5.268±0.475比,t=4.423,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明显抑制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P27kip1蛋白表达量,使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量降低,而对VSMC增殖周期起负调控作用,达到抑制VSMC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合酶与心室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7年Murad提出一氧化氮(NO)可以启动鸟苷酸环化酶(GC),松弛平滑肌开始至今,对NO的研究仍然是全球生命科学和化学界最热门的前沿领域之一,Rolert F.Furchgott、Louis J.Ignarro和Fetid Murad因此获得了1998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一氧化氮合酶(NOS)对NO有重要调控作用,NOS在生物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合成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调控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