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2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完全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125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指导对该病的诊断。方法 对 4 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 4 2例 ,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 (5 0 8± 8 1)岁 ,初诊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 2年 (2个月~ 12年 )。临床症状以乏力最为多见 (6 6 7% ,30 / 4 5 ) ,其次为黄疸 (5 5 6 % ,2 5 / 4 5 )和皮肤瘙痒 (40 % ,18/ 4 5 ) ,9例患者 (2 0 % )无症状 ,9例患者 (2 0 % )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和(或 )类风湿关节炎 ]。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 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498 5±36 9 8)IU/L和 (5 95 2± 5 18 4 )IU/L],而血清ALT、AST水平仅轻中度升高 [分别为 (83 9± 5 8 8)IU/L和(10 0 8± 4 8 8)IU/L],5 5 6 % (2 5 / 4 5 )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34 2 μmol/L ,88 9% (40 / 4 5 )患者血清IgM升高 ,95 6 %患者 (43/ 4 5 )线粒体抗体和 (或 )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结论 在中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能并非少见 ,主要累及中年女性 ,最常见的症状为乏力 ,部分早期患者可无症状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 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和 (或 )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1.肝脏酒精代谢产物损伤:(1)乙醛的化学性损害:机体摄入的酒精90%以上在肝脏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可损害各种细胞器和酶的结构功能;又能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反应性肝损害;损害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谷胱甘肽(GSH)的生物合成,减弱超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功能。(2)氧化还原反应的改变:酒精氧化引起氧化型的辅酶Ⅰ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目的对自1958年至2001年确诊的4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人作较详细的前瞻性观察,以唤起国内同道的注意.方法从1958年诊断第1例起,至今已收集了40例,对其临床过程作了长期的随访.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和肝生化检查符合淤胆;(2)除外其他原因的肝内或肝外淤胆;(3)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4)肝活检符合PBC的组织学改变;(5)经1年以上随访,符合PBC的自然病程.结果自1958年至2001年共确诊PBC 40例,1958~1990年间仅9例,余者在1991~2001年间诊断.29例系上海市常住户口,8例系来自外地,另3例系外籍华人.本组发病时平均年龄为(47.9±9.1)岁,确诊时年龄为(51.5±9.8)岁.女性39例,男性仅1例.本病起病隐匿和缓慢,不易觉察.有14例发病时无明显症状,系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LFL)异常或高血脂就诊.初起时主诉为乏力、皮肤搔痒、尿深和轻度黄疸.PBC的临床表现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变化,一般病程大于5年或以上,往往有黄疸、眼睑黄疣、肝脾肿大、肝掌和蜘蛛痣.长期黄疸病人脸色呈黄色、黄褐色或黑色.起病时LFL的异常率如下ALP 97.5%,GGT 95%,ALT80%,AST 70%,高胆红素血症52%.免疫荧光法测线粒体抗体20例,其中17例阳性;酶免疫法M2抗体试验测定31例,30例阳性,1例阴性;IgM增高者为88.6%.28例有肝组织学资料.病理学分期Ⅱ期8例,Ⅲ期12例,Ⅳ期8例.并发病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口眼干燥征7例,Ⅱ型糖尿病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肌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各1例.治疗单用皮质激素、氨甲蝶呤或秋水仙碱无效,16例应用熊去氧胆酸12个月以上,12例有明显缓解.随访和转归8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肝衰竭和(或)上消化道大出血,29例仍存活,3例失访,平均存活期为9.17年.结论PBC在中国人中并非罕见,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给予有效治疗,可改进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后适应能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汪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5):367-367
短期缺血立即进行再灌注能减少梗死面积,此现象被称为后适应(post conditioning),恢复灌注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开放与致死性再灌注损伤有关。我们设想后适应可能与调整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有关。因此进行如下的实验,麻醉开胸兔经历30分钟缺血和4小时再灌注,后适应包括4次堵塞冠状动脉,每次1分钟和在长期缺血后复流1分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mtCO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mtCO)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不稳定及核内整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线粒体DNA(mtDNA)因缺乏组蛋白保护,且损伤修复系统不健全,容易为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中氧自由基的重要靶点,为此探讨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不稳及核内整合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Giemsa染色检测Hp;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SSCP)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结果:30例胃癌检出mtMSI11例(36.7%),15例肠化中有2例(13.3%),10例异型增生中有2例,10例萎缩性胃炎中有1例检出mtMSI。胃癌细胞核内mtDNA序列的检出率为20.0%(6/30),异型增生为1/10例,肠上皮化生为6.7%(1/15),萎缩性胃炎为1/10例,胃黏膜细胞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的检出率在Hp感染组(12/39,8/39)显著高于非Hp感染组(4/36,1/36,P<0.05)。虽cagA^ 组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检出率(10/25,6/25)高于cagA^-组(2/14,2/14),但两组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检出率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黏膜细胞mtMSI及mtDNA序列核内整合可能与Hp感染有关,并参与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cell apoptosis during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cell apoptosis during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C). METHODS: A rat model of acute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was established, 24 healthy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operated group, 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 (IR) and IPC group. IPC was achieved by several brief pre-reperfusions followed by a persistent reperfusion. Concentration of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activity of several antioxidant enzymes in hepatic tissue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Apoptotic cells were detected by 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and 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 was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Moreover, mitochondrial ultra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morphology of the above groups were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Compared with IR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MDA and the hepatocellular apoptotic index in IP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while the activity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OD value of Bcl-2 protein were markedly enhanced (P<0.05). Moreover, the injury of mitochondrial ultrastructure in IPC group was also obviously relieved. CONCLUSION: IPC can depress the synthesis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to protect the mitochondrial ultra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 that lies across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Consequently, IPC can reduce hepatocellular apoptosis after reperfusion and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相似文献
8.
黄芪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目的研究中药黄芪(AMB)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的抑癌活性.方法AMB经粉碎、浸提、超速离心、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得AMB提取物.人肝癌SMMC-7721细胞经AMB提取物处理不同时间后以MTT法测其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线粒体代谢活性的影响,以细胞记数法观察了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AMB提取物明显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②经AMB提取物处理24 h后的人肝癌细胞,即使更换为正常培养基,其线粒体代谢活性及细胞增殖与对照相比仍差异显著.结论中药AMB提取物含抑癌活性物质,能抑制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增殖和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9.
磷酸肌酸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能量治疗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机制。观察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CP)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0.2mmol/LH2O2刺激细胞,于刺激前10min加入10mmol/LCP,利用荧光探针JC-1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Annexin-V/PI及TUNEL染色法鉴定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H2O2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凋亡增加。CP有效地减低了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减少了细胞凋亡。结论:CP能够抗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依赖于减少或抑制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保护了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0.
抗线粒体抗体及其分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分型检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AMA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M2、M4、M9亚型。78例PBC患者、35例其他肝病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AMA及M2,其中30例PBC患者检测M4、M9亚型。 结果 78例PBC患者中74例(94.9%)AMA及M2均阳性,1例AMA阳性而M2阴性,3例AMA及M2均阴性。35例其他肝病患者M2均阴性,2例AMA阳性,1例AMA弱阳性。30例M2均阳性PBC患者中,16例M4阳性(53.3%),4例M9阳性(13.3%)。20名健康体检者AMA及M2均阴性。 结论 AMA及其分型,特别是M2抗体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PBC的重要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