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8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完全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115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24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6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近年来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L/ARDS)的诊治近些年来愈来愈受到呼吸和危重病专业领域医务人员的重视,去冬今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爆发更加突出了深入研究ALL/ARDS的紧迫性。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倡导下召开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研讨会以来,以后分别于1993年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患者院内感染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其重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易损斑块)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易损斑块的内在特性和破裂机制,对于早期检测和处理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作一论述。一、易损斑块的最新概念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ACS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1] 。大量的研究表明,约70 %~80 %的ACS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1965年B1umberg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1970年英国的Dane等人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并阐明了颗粒的表面成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壳成分乙型肝炎c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从此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进而促进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王鲁宁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1):6-8
老年人口的迅速发展使得随龄增长的老年人认知障碍逐年增多,其中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已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但老年人认知损伤的另一类型——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ngnitive impairment,MCI)尤应引起重视。目前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即轻度认知功能损伤为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轻度认知功能损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有望为老年痴呆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症候群.一般认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并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症状: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且慢性的期限在3个月以上,经胃镜、上胃肠钡剂造影、腹部B超和各种化验检查无异常者称为FD.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总体归为神经损害性因素增强与保护性因素减弱两方面,可能为综合性的结果。近期该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涉及到缺血、缺氧性损伤,高血糖-山梨醇积聚-肌醇减少,非酶性糖基化异常,雪旺细胞与轴突联系异常,神经轴突转运及生长因子异常及痛性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肺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为广义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中的最常见类型 ,在世界上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同时漏诊和误诊情况严重。对PTE的研究 ,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范围涉及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多方面。一、PET的发病机制19世纪初期病理学家就在尸检中发现肺动脉内存在血栓。 1856年Virchow首次提出PE会导致肺梗死 (pulmonaryinfarction ,PI) ,即血栓阻塞部位远端的肺组织坏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血栓形成的基本要素 ,即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其他众多…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病理生理作用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循环状态RAAS与ACEI急性作用有关;组织中(肾、心脏、血管、脑等组织通过旁分泌、自分泌)的RAAS是ACEI长期作用的重要环节。ACEI的研究成果使心力衰竭等进入“神经内分泌新阶段”,是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的重大贡献。但是,临床上ACEI导致的顽固性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血钾和肌酐浓度升高、妊娠妇女及双肾动脉狭窄者禁用等,成为限制ACEI临床应用的问题。此外,长期应用ACEI后,组织局部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会逐渐恢复到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