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篇 |
完全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14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2.
福州郊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调查本次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流行区媒介伊种类,以免疫荧光法检测成蚊病毒自然感染率并判定传播媒介;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幼虫密度,以人饵诱捕法人工小时调查成蚊刺叮率;调查主要流行村蚊虫孳生环境,了解媒介伊蚊孽生现状。结果 白纹伊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埃及伊蚊末捕及,成蚊登革病毒2型自然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2002至2003年广州及周边地区1O32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广州及周边地区暴发流行登革热(DF)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2例D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DEV)分离和鉴定。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1.8%)、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6.9%)、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4.7%)、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31.3%)和低钾血症(19.2%)。临床分型仅2例为登革出血热(DHF),其余均为典型DF。从54份发病5d内急性期患者的血清标本中分离病毒19份,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DEV-I型感染;检测30份急性期血清DEV-RNA阳性率为83.3%。结论近年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为DEV-I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肝损害较多,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DHF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1999年福州市暴发流行登革热1649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1999年福建福州发生了解放以来首次登革热 (DF)暴发流行。据文献记载该病首次暴发至今相隔 (194 4~ 1999)达5 5年之久。 1999年 7~ 10月间先在福州近郊仓山区城门镇连坂村发生 ,以后迅速波及邻近的村庄 ,市区也出现散在性病例 ,流行时间 10 1d ,患病者达 16 4 9例。现作回 相似文献
5.
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黄病毒感染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早期快速诊断黄病毒感染,应用闻和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子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血清标本22份和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78份。 相似文献
6.
7.
逆转录-套式PCR方法鉴定福建省登革热分离株型别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别福建省登革热分离株的型别。方法 病毒培养上清经浓缩后离心沉淀 ,提取病毒RNA ,行RT -PCR ,再用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特异性片段 ,电泳观察判断其型别。结果 从早期病人血液中分离的 3株和从白纹伊蚊中分离的 1株病毒经扩增后其产物均为登革热 2型特异性条带。结论 福建省 4株分离株均为登革热 2型病毒。 相似文献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