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分析131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患者起源分布、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效果,为提高临床IVAs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8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行RFCA术的IVAs患者131例,采用体表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分析其起源分布及不同起源部位患者心电图特征;比较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QRS波时限、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及Ⅰ、aVL、aVR导联QRS波振幅,并比较行X线指导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RFCA术情况。结果(1)131例IVAs患者起源部位为右心室者91例(占69.47%),左心室者33例(占25.19%),心外膜者1例(占0.76%),不确定者6例(占4.58%)。(2)131例IVAs患者中起源部位为左心室流出道者19例(占14.50%),右心室流出道者77例(占58.78%)。起源部位为左心室流出道者QRS波时限长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高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aVL、aVR导联负向QRS波深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P<0.05);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31例IVAs患者中行X线指导下RFCA术者77例,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54例。行X线指导下与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IVAs类型、RFCA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放电时间、成功消融部位V波领先QRS波起点时间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X线指导下RFCA术者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少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联合起搏标测者所占比例、放电功率及X线暴露剂量高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有效消融时间长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P<0.05)。结论IVAs患者起源部位以右心室居多,不同起源部位尤其是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体表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快速定位IVAs患者起源部位;X线指导下与Carto3指导下RFCA术成功率均较高,但与X线指导下RFCA术相比,Carto3指导下RFCA术有利于减少IVAs患者起搏标测,降低放电功率及X线暴露剂量,缩短有效消融时间等。 相似文献
2.
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雌二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39例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IOTVA组,另选3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发光仪检测两组人群睾酮、雌二醇和孕激素水平。心电监护观察24 h室性早搏平均数。结果:IOTVA组与对照组的睾酮和孕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IOTVA组的雌二醇水平(17.1±3.6)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5.2±4.9)pg/mL(P<0.05)。IOTVA组室性早搏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在IOTVA组中,室性早搏数目与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0.702,P<0.05)。结论:提示成年男性雌二醇水平降低且可能与IOTVA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5例特发性频发室早伴发或不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长期服药且要求手术的患者,在CARTO系统指导下以单一专用导管行心室电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起搏标测后,实施射频消融,观察结果。结果射频消融的15例患者中12例即刻消融成功,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3例不成功,改为药物治疗后室早有所减少。15例患者均未见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治愈率,减少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11)
<正>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是指心脏无器质性改变、无代谢紊乱及非离子通道疾病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占全部心律失常的10%左右。通常认为这种室性心律失常是良性的,但最近发现其可引发多形性心动过速、心肌病、甚至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病患健康,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RVOT是特发性心律失常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特点,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的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PVCs/VT)患者38例,借助三维标测系统于PVCs/VT时建立右室流出道三维构图,分析有效消融靶点的电生理特点。结果所有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三维激动/电压标测显示,最早心室激动点/消融靶点均位于RVOT肺动脉瓣附近的电压移行区上(0.5~1.5 m V),即电压移行区与正常电压区的交界处;其中有4例造影及三维图像与CT融合证实于肺动脉瓣上标测消融成功,并在肺动脉瓣上可以记录到大于1.5 m V的电压电位(心肌组织)。结论电压移行区很可能是成功消融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靶点区域;部分于肺动脉瓣上成功消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束延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体表心电图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具体起源点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靶点明确为右室流出道的139例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111例,游离壁起源的28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以室性期前收缩时Ⅰ导联主波形态、QRS波时限、胸前导联移行及下壁三肢体导联有无顿挫进行分析,评估其对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具体起源点的准确性。 结果 以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宽度≥140 ms判断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58%;以下壁三肢体导联均有顿挫或切迹判断为游离壁起源的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91%;以Ⅰ导联主波向上判断游离壁起源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3%。 结论 I导联主波方向及下壁三肢体导联有无顿挫能对鉴别游离壁还是间隔起源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之一,射频消融可达到根治性效果。常规电生理标测技术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非持续性、难诱发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近年研究显示异常电位与流出道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相关,被认为是致心律失常的基质,可作为一个新的靶点预测指标。尽管产生机制不明,现认为异常电位或为微小病变或分化不完全的残留原始心肌,特殊的细胞电生理特性使该处成为保护异位起源点的缓慢传导区,而不同组织类型心肌共存表现为三维电压图上的低电压区和电压移行区。该区域的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将成为探究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维持基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性激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OTVA)的关系,并观察雌激素替代治疗对其影响。方法:检测绝经后女性正常组和IOTVA患者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室性心律失常数目;观察IOTVA组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后的效果。结果:IOTVA组雌激素水平较正常绝经后女性相比显著降低(8.4±3.4 vs 36.9±12.8 pg/mL,P<0.01)。绝经后女性IOTVA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10 171±6 091 vs 209±468个/24 h,P<0.01)。雌激素替代治疗后,IOTVA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3 958±1 972 vs 10 171±6 091个/24 h,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IOTVA患者雌激素水平较正常绝经后女性降低,而且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有效抑制IOTVA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为止,人们对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已经有较好的认识^[1]。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正常,因此被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实际上这些“正常”心脏结构也包括心脏疾病早期、或现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RVOT憩室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的心电图、电生理特征与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