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到肝衰竭定义和分型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3-26日,第18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在韩国首尔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肝脏病学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型肝硬化大鼠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人血清白蛋白免疫诱导型肝硬化大鼠给予不同急性打击,探索建立与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组织病理表现相似、实用性、重复性好的实验模型、方法用人血清向蛋白免疫诱导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至肝纤维化达4级时随机分组,组一(n=6)给予1.2g/kg的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组二(n=6)给予30mg/kg脂多糖尾静脉注射;组i(n=6)给予D-氨基半乳糖400mg/kg+脂多糖100trg/kg同时腹腔注射;组四(n:4)继续给人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计算每组动物自然生存时间及死亡率、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组一5只大鼠给药后39~52h之内死亡,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弥漫大小泡脂肪变性,仅见小片坏死灶;组二大鼠均存活良好,给药后3天后处死肝组织未见坏死性病变。组三5只大鼠在13~19h内死亡,肝脏病理表现为再生结节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凋广明硅,增生的纤维间隔完整保留。结论对人血自蛋白免疫诱导型肝硬化大鼠给予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急性攻击可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而单独给大剂量D-氨基半乳糖或脂多糖不能使肝硬化大鼠发生肝脏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相似文献
3.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乳酸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乳酸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于我院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乳酸升高与核苷类似物、感染、肝肾综合征以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服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的2组患者乳酸升高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水平升高与感染、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关(X^2值分别为9.417和6.158,P值分别为0.002和0.013)。临床无确切引起乳酸升高原因的3例患者,乳酸呈一过性升高,且预后良好。结论HBV-ACLF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乳酸升高主要原因是感染和肝肾综合征。核苷类似物治疗HBV—ACLF未引发显著的乳酸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按发病基础分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3组,比较它们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3组患者的ALT、ALB、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HBV携带者组中的ALT、ALB、CHE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3组并发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组患者发病年龄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小,肝硬化组年龄最大。3组预后,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好,肝硬化组最差。结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病的急性肝衰竭,在生化指标、合并症、预后均有差异。肝硬化组预后最差,应尽早进性肝移植。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分析2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道出血、药物、腹泻、酒精、HEV分别占:24.57%、4.50%、4.15%、3.46%、2.42%、2.42%.289例患者中(年龄40-70岁之间的达80.28%)226例接受了人工肝治疗,总好转率为45.33%,死亡率为44.98%.结论:HBV活动及变异居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所有诱因之首.乙型肝炎基础上的HEV、HBV活动及变异免、自身疫性肝病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高于肝癌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研究ACLF患者的免疫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ACLF患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36例,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NK细胞、NKT细胞等细胞亚群计数,用SPSS10.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LF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 、CD8 T细胞、NKT细胞与健康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或P<0.05)。ACLF组外周血NK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CLF患者死亡组中淋巴细胞总数、CD4 、CD8 T细胞、NK细胞计数均低于存活组各细胞计数,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LF患者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可能是ACLF病情急剧进展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肝组织病理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97例,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29例和慢性肝衰竭68例,比较2组临床及检验指标特点。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占29.9%。慢性肝衰竭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肝硬化,患者年龄较大,ALB、PLT、HB更低,更易出现腹水,而ALT较低。结论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区别是,除有肝衰竭的表现外还存在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血清集聚蛋白多糖 C 端片段(C-terminal agrin fragment,CAF)水平用于 AKI 诊断的价值。方法HBV 相关ACLF 患者347例,其中 AKI 患者165例,无 AKI 患者182例。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 CAF 水平。分析 CAF 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 CAF 用于 ACLF 患者 AKI 诊断的效能。结果AKI 组 CAF 水平[1243.3(678.4,2105.9)pg/mL]显著高于无-AKI 组[250.2(135.7,436.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AKI 分期 CAF 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AKI-3期>AKI-2期>AKI-1期。AKI 组患者血清 CAF 水平与 MAP 呈显著负相关(R=-0.242,P =0.004)、eGFR(R=-0.480,P <0.01),与 ALT(R=0.222,P =0.004)、WBC(R=0.212,P =0.006)、sCr (R=0.392,P <0.01)及 MELD 评分(R =0.272,P <0.01)。CAF 用于诊断 ACLF 并发 AKI 的 AUC 为0.859(95%CI :0.819~0.898),而 CAF 联合 sCr 的 AUC 为0.923(95%CI :0.894~0.951)。结论CAF 反映 ACLF 患者并发 AKI 时的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并可与 sCr 联合用于提高 AKI 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 HBV 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 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 HBV-ACLF 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 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 及 HBV-ACLF 组血清 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 86.31,206.39)U/L,213.42(IQR 147.30,391.28)U/L 及762.67(IQR 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 HC 组[60.34(IQR 50.58,67.64)U/L](P <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 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 HBV-ACLF 组最高,显著高于 CHB(P <0.01)及 HBV-LC 组(P <0.01)。M30抗原与 ALT、AST、TBil、PT、INR 以及 HBV DNA 呈显著正相关(均 P <0.01),与 Alb 呈显著负相关(P <0.01)。HBV-ACLF 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 M30抗原水平[1175.18(IQR 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 264.23,657.17)U/L](P <0.01)。血清 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 HBV-ACLF 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 CI 0.75~0.96,P <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 HBV 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 M30抗原可能成为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CLF)血清中 Th17/Treg 细胞因子(IL-17/IL-3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 HBV-ACLF 患者共33例(HBV-ACLF 组),选取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2例(CHB 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 ELISA 法检测3组病例血清中 IL-17与 IL-35水平,同时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 HBV-ACLF 组与 CHB 组患者 IL-17、IL-35水平分别为(137.47±60.81)、(242.39±81.80)、(121.63±57.25)、(212.05±123.98)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37±8.47)、(33.6±24.63)pg/mL,(t=6.496、6.136、5.857、5.441,P <0.01);HBV-ACLF 组与 CHB 组 IL-17、IL-3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7、1.034,P >0.05)。结论 IL-17、IL-35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