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6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射频消融证实的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向量图特征。方法采用 CARDIO-View 心电工作站收集并分析14例经射频消融术证实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特发性室早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及 Frank 导联心电向量图参数。结果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早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12导联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有12例(85.7%),V2导联 R 波时限指数<50%的14例(100%), V2导联 R/S 波振幅指数<30%的有13例(92.9%),SV2/RV3指数>1.5的有12例(85.7%)。心电向量图特征为:QRS 环运行方向在 F 面呈 CW 和 CCW 的各有5例(35.7%),H 面呈 CCW的有10例(71.4%),S 面均呈 CW(100%);起始0.04 s,QRS 环振幅逐渐增大,QRS 环方位大部分指向左前下;0.01~0.04 s 向左向量逐渐增加,向前向量逐渐减少;QRS 环最大向量及大部分面积位于左下后。结论心电图对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早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早有典型的心电向量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路消融中特殊电生理现象及处理体会。方法 :慢径路消融前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有特殊电生理现象者 8例 ,其中 3例患者AVNRT开始时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上部位 ;3例患者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 ;1例为慢 -慢型AVNRT ;1例心内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出AVNRT。所有患者慢径消融均成功。结论 :术前应行详细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仔细鉴别 ,其消融方法与典型AVNRT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因素、安全性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00例,年龄0.33 ~16.50岁[(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效果.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1000例,经心内电生理学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560例(5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10例(2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 159例(15.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T) 49例(4.9%),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 22例(2.2%).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2%,复发率8.1%,其中经心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5.3%,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2.8%.AVRT接受RFCA 533例,消融成功率98.0%,复发率8.4%,其中原旁路复发4.0%,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4.4%.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率较低(85.3%),原旁路复发率较高(31.0%).AVNRT接受RFCA 205例,消融成功率100%,复发率5.9%,其中原消融点复发4.9%.AF/IRAT接受RFCA 22例,消融成功率95.5%,随访无复发.FAT接受RFCA 46例,消融成功率84.8%.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消融成功率62.5%;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消融成功率96.7%;2种方法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10例(25.6%),其中7例起源于左/右心耳,均经外科心耳切除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得以根治.VT/PVC接受RFCA 152例,消融成功率89.5%,复发率6.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9%.不同年龄组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RFCA早期与晚期总体消融成功率及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消融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消融早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前侧壁房室旁路复发率显著高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并发症8例(0.84%),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麻醉意外1例均发生于射频消融早期阶段,血管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RFCA手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经验性抗凝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情况及短期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顺序入选2011年我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87例,术中均依据经验肝素抗凝(即首次穿刺房间隔后予负荷量肝素100 U/kg,术中每小时追加1000 U),术中定时监测ACT,如ACT≥250 s即为抗凝达标,ACT≥300 s则抗凝效果较好.观察ACT达标情况.随访终点:术后1个月脑卒中及严重出血情况(颅内出血、穿刺口血肿、皮肤黏膜出血).结果 87例患者测定ACT总体达标率为74.1%,未达标25.9%.ACT全程达标患者共45例,达标率为51.7%.术中术后无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虽然房颤消融术中经验性抗凝多数患者可以全程达标抗凝,但仍有部分患者部分时间ACT未达到抗凝标准,存在潜在血栓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建议遵循指南进行术中ACT监测指导抗凝.大体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中经验性抗凝不易达标,需要加强抗凝,提高达标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QRS电轴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的关系。方法对65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搏动起源部位并测量其QRS电轴,分析与消融成功的关系。结果65例中室性心动过速24例(左心室源性18例、右心室源性6例),室性期前收缩41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其中18例左心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电轴左偏13例,12例(平均-80°)均一次消融成功,另1例出现两种形态室性心动过速,电轴分别为-55°、-30°,为消融失败;电轴右偏5例(平均227°),只有2例(265°、261°)消融成功。电轴左偏者消融成功率(92.3%)与电轴右偏者(4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例右心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电轴正常(平均84°),且均消融成功。而41例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中,电轴正常37例(64°~90°)消融成功。4例电轴轻度右偏者2例(97°)消融成功,2例(99°、100°)消融失败。电轴正常消融成功率(100%)与右偏者(5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表室性QRS电轴对术前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指导标测和缩短标测时间及推断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可能性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ms)。其中,QRS波I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II、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V,处移形,由R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最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0/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术后远期出现的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电生理标测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8例患儿(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7.1±4.1)岁,VSD术后1~5年发生持续性IART,8例均有左心室扩大,其中5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行心房电生理标测,部分应用三维标测(EnSiteNavX)技术,标测折返环的关键峡部并行导管消融。结果8例均自发IART,折返环关键部位分布:6例位于三尖瓣环峡部,1例于右心房界嵴至下腔静脉间,1例于三尖瓣环9点位置至界嵴问。所有(100%)患儿手术即刻成功,无并发症。平均随访(25.2±16.5)个月,2例复发,其中1例再次消融成功,总成功率7/8(87.5%)。左心室人小及射血分数均明显好转。结论儿童VSD术后IART机制多为三尖瓣环一下腔静脉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可经导管消融治愈或明显改善。三维标测技术能准确快速定位折返环的电生理峡部并指导消融,显著减少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电话心电远程监测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探讨远程心电监测仪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72例,其中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3例。患者在消融术后第1天及每3个月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术后每天定时及有症状时接受电话远程传输心电图(TTECG)监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记录的房颤复发情况及房颤发生与症状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1.0±2.3)个月,TTECG共检测到4403份无干扰心电图,3610份窦性心电图中有症状的1351份(37.43%)。793份异常心电图中无症状性发作的214份(26.99%)。术后3个月空白期中,24h动态心电图发现17例(23.61%)房颤复发,TrECG发现31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随访期间,24h动态心电图发现9例房颤患者复发,TTECG发现1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通过TTECG的监测,与空白期的复发率比较,1年后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22),而24h动态心电图未发现复发率的差异(P=0.083)。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及TTECG监测,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4.62%,71.79%(P=0.000),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0.91%,78.79%(P=0.006)。结论对于心律失常尤其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监测,电话远程心电监测优于常规24h动态心电监测,能及时发现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尤其是无症状性房颤。术后有症状患者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房颤复发,实际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房颤发病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根治性手术。具体是将一种特殊导管经股静脉运送到左心房,然后通过导管尖端发放一定功率的射频能量或其他能源,对房颤病灶即肺静脉的开口周围组织进行消融,以破坏左心房与肺静脉之间所有的电学联系。RF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