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2篇 |
国内免费 | 105篇 |
完全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103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慢性肺心病急性期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临床观测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目的研究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肺心病急性期组(33例)和对照组(20例),采用发色底物法、双缩脲法等分别检测两组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检测两组全血高切粘度(ηbHr)、全血低切粘度(ηbLr)、血浆粘度(ηP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及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TL)、湿重(TW)。结果肺心病患者ATⅢ、PLg、tPA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Fib含量、PAgT、ηbL(r)、ηbH(r)及TL、T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液为血栓前状态,具有高粘滞、高凝固、低抗凝、低纤溶性特点,成为肺内广泛微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认识并纠正上述变化有助于提高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肥胖者胰岛素抵抗与总体脂、局部体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研究正常糖耐量中国人中正常体重者及超重/肥胖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同,以及体脂含量及分布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2例居住上海地区中国人,其中正常体重组(BMI<25kg/m2)9例,超重/肥胖组(BMI≥25kg/m2)13例,进行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MRI)测定局部体脂.结果(1)超重/肥胖组较之正常体重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降低[(3.37±0.15)mg*kg-1*min-1比(5.86±0.65)mg*kg-1*min-1,P<0.01],以糖原合成障碍为主[(1.51±0.15)mg*kg-1*min-1比(3.17±0.62)mg*kg-1*min-1,P<0.01].(2)超重/肥胖组胰岛素抑制脂氧化及血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作用减弱.(3)局部体脂中以腹内脂肪增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最显著(r=-0.80,P<0.01).结论中国人正常糖耐量、超重/肥胖个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腹内脂肪增加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目的建立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应用扩展葡萄糖钳夹技术(即联合葡萄糖钳夹、3-3H标记葡萄糖示踪技术及间接测热技术)对9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1)在优势浓度胰岛素、血浆葡萄糖稳定在正常水平状态下肝糖产生完全被抑制,未见到升糖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显著兴奋及内源性胰岛素释放.(2)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稳态期,胰岛素介导的机体葡萄糖利用率(葡萄糖消失率)较基础状态显著增加[(5.86±0.65)mg*kg-1*min-1比(2.45±0.15)mg*kg-1*min-1,P<0.01],并以糖原合成为主;脂肪氧化被显著抑制,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下降.结论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在外源性胰岛素-葡萄糖代谢的稳定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利用显著增加,脂肪分解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本文介绍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葡萄糖钳夹技术可研究在正常或高血糖情况下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等变化。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94例患者随机分3组,A组29例,B组31例,C组34例。A组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治疗,B组内科治疗加PE治疗,C组仅予内科治疗。比较三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并观察A组和B组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 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50.0%(5/10),低钠血症改善,白细胞介素(IL)-8下降,IL-10上升,近期有效率82.8%,生存率48.3%;B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I8.2%(2/11),低钠血症、IL-8,IL-10无改变,近期有效率48.4%,生存率22.6%;C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9.1%(1/11),近期有效率26.5%,生存率20.6%。结论 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能降低IL-8,升高IL-10,提高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上海市华阳社区40岁以上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评估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比较WHO(1999)、NCEP-ATPⅢ(2001)两种工作定义诊断的代谢综合征(MS)对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预测作用。探讨适合于中国人群的MS诊断定义,分析其对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98~1999年上海华阳社区40岁以上人群,具有完整的代谢综合征基线调查资料和心脑血管疾病的5年随访资料共971例进行分析。分别应用WHO(1999)、NCEF-ATPⅢ(2001)、中国建议Ⅰ和中国建议Ⅱ诊断MS,比较MS对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预测。结果WHO(1999)与NCEP-ATPⅢ(2001)定义的MS对于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率分别为3.92和2.66;中国建议定义Ⅰ与Ⅱ对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率分别为6.59和5.43,脑血管事件为2.61和2.44。结论四种定义的MS(1999WHO、2001NCEP-ATPⅢ、中国建议定义Ⅰ和中国建议定义Ⅱ)均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中国建议定义Ⅰ的MS预测作用最强;中国建议定义Ⅰ方便易行,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腹内脂肪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腹内脂肪堆积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腹内脂肪在受体的分布、脂肪细胞分泌性因子、脂肪细胞内酶的活性等方面与皮下脂肪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部位脂肪细胞的差异 ,以更好地揭示脂肪细胞在内分泌及代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的通透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参照Holt等的方法测定9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 ;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服用乳果糖、甘露醇后在尿中的分泌率 ,用以评价患者肠黏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结果 患者Child +Pugh分级各组中DAO的活性和乳果糖 /甘露醇 (L/M)比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DAOA级 4 .6 8± 0 .97,B级 6 .0 5± 1.0 2 ,C级7.80± 1.34比 3.98± 0 .93,P <0 .0 5~ 0 .0 0 5 ;L/MA级 0 .0 39± 0 .0 0 7,B级 0 .0 6 8± 0 .0 12 ,C级 0 .119±0 .0 2 3比 0 .0 33± 0 .0 0 4 ,P <0 .0 5~ 0 .0 0 5 )。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组与非SBP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DAO 7.6 7± 3.0 3比 4 .96± 0 .95 ,P <0 .0 0 5 ;L/M 0 .10 7± 0 .0 6 0比 0 .0 4 2± 0 .0 0 7,P <0 .0 0 5 ) ;非SB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亦具有显著性 (DAO 4 .96± 0 .95比 3.98± 0 .93,P <0 .0 5 ,L/M 0 .0 4 2± 0 .0 0 7比0 .0 33± 0 .0 0 4 ,P <0 .0 5 )。结论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受损是导致SBP的主要原因之一 ,测定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DAO活性及尿中L/M比值可以探知肠黏膜结构及其功能有无损害。 相似文献
9.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gA nephropathy (IgAN). METHODS: Fifty cases of IgAN with HBV antigenaemia and/or hepatitis B virus antigens (HBAg, or HBsAg, HBcAg)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renal tissues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HBV DNA were observed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Southern blo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state of renal HBV DNA. RESULTS: Among the 50 patients with IgAN, HBs antigenemia was detected in 17 patients (34%). HBAg in renal tissues was detected in 48 patients (96%), the positive rate of HBAg, HBsAg, and HBcAg was 82% (41/50), 58% (29/50), and 42% (21/50) in glomeruli, respectively; and was 94% (47/50), 56% (28/50) and 78% (39/50) in tubular epithelia, respectively. Positive HBV DNA was detected in 72% (36/50) and 82% (41/50) cases in tubular epithelia and glomeruli respectively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the positive signals were localized in the nuclei of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and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as well as infiltrated interstitial lymphocytes. Moreover, 68% (34/50) cases were proved to be HBV DNA positive by Southern blot analysis, and all were the integrated form. CONCLUSION: HBV infection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ccurrence and progress of IgAN. In addition to humoral immune damages mediated by HBAg-HBAb immune complex, renal tissues of some IgAN are directly infected with HBV and express HBAg in situ, and the cellular mechanism mediated by HBV originating from renal cells in situ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gAN. 相似文献
10.
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建立动态血糖评估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8例正常糖调节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24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餐前1h及餐后3h的MBG、血糖的时间百分比(PT)、血糖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各参数非正态分布者以百分位数法估计95%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呈正态分布者按x±1.96s计算。结果(1)除血糖的frr及AUC呈非正态分布外(P〈0.05),其余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上限:24hMBG〈6.5mmol/L,早、中及晚餐前1hMBG分别〈6.0mmol/L、〈6.3mmol/L和〈6.0mmol/L,早、中及晚餐后3hMBG分别〈7.0mmol/L、〈6.7mmol/L和〈7.0mmol/L,血糖≥7.8mmol/L及≤3.9mmol/L的PT分别〈9%和〈20%,血糖≥5.6mmol/L的AUC〈0.9d·mmol·L^-1,SDBG〈1.4mmol/L,LAGE〈5.7mmol/L,MAGE〈3.4mmol/L,MODD〈1.4mmol/L。(3)24hMBG与MAGE、MODD及SDBG均不相关(P〉0.05),MAGE与SDBG显著正相关(r=0.93,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CGMS各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应用上述参数能较全面地反映受试者整体血糖水平和血糖稳定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