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5篇
  国内免费   1310篇
  完全免费   1604篇
  内科学   16949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447篇
  2021年   48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420篇
  2014年   1039篇
  2013年   1120篇
  2012年   1447篇
  2011年   1426篇
  2010年   1051篇
  2009年   1058篇
  2008年   793篇
  2007年   1036篇
  2006年   746篇
  2005年   753篇
  2004年   649篇
  2003年   609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11篇
  1999年   315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2年   1篇
  193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32,自引:1,他引:231  
目的 明确上海市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各4个居委会16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涉及问卷咨询、体格检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检测、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 结果 3175名成人完成调查,约占上海市人口的2.26/10000。其中男性1218名,女性1957名,平均年龄(52.4±15.1)岁。B超共检出脂肪肝661例,占20.82%,其中酒精性、可疑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3.48%、4.08%及92.43%。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脂肪肝、可疑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0.79%、1.15%、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x2=13.934,P<0.01),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4.146,P<0.05)。脂肪肝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胆石症患病率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文化程度、腰围、BMI、HDL-C、TG、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0;  相似文献
2.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6  
目的 了解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年龄分布、病因(或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 对1999~2001年中国内地41家医院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1)共入选9297例,平均年龄65.5岁,男女比为13:12。三年内房颤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7.9%。随年龄增高病例数进行性递增。(2)房颤病因及相关因素统计(单项%),老年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特发性房颤7.4%,心肌病5.4%和糖尿病4.1%等。其中以高龄与高血压的组合最常见。本组患者中2/3有心房增大,1/3有射血分数降低。(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占33.7%,持续性16.7%,持久性49.5%。(4)阵发性房颤56.4%采用节律控制治疗,18.2%用心室率控制方法,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洋地黄制剂最多,其次为B受体阻滞剂、普鲁帕酮等。(5)慢性房颤82.8%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试行复律者不足1/2,其中31.1%复律后可维持稳定窦性心律,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最多,其次为普鲁帕酮、奎尼丁、索他洛尔等。(6)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其与性别、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心衰及房颤类型密切相关:(7)本组患者64.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57.9%,长期抗凝治疗者仅6.6%。二种抗血栓治疗均有显著较低的脑卒中发生率,但抗凝与抗血小板二组比较其脑卒中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报道极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治疗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虽有64.5%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但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二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   总被引:216,自引:2,他引:214  
目的 分析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各组的患病现况及其伴发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情况。方法 由1999~2001年上海华阳和曹杨社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基线调查资料中,取有完整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资料的20~74岁人群共2048人(男性896例,女1152例)列入本次分析。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根据WHO(1999)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结果 (1)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MS患病率为17.14%,男性在45岁以上及女性在50岁以上MS患病率明显升高,65~69岁患病达到高峰。(2)MS中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高血糖(或IR) 血脂异常 中心性肥胖及高血糖(或IR) 血脂异常 中心性肥胖 高血压。(3)胰岛素抵抗在MS及各组分的伴发频率分别为:MST1.65%、糖尿病61.11%、糖调节异常38.27%、高血压35.76%、血脂异常38.40%、中心性肥胖38.39%及微量白蛋白尿37.98%。结论 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中约1/6者患MS,胰岛素抵抗在MS及各组分中普遍存在,尤以糖尿病及MS为甚。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64,自引:7,他引:157  
目的 探讨以反流症状为主的问卷调查(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 上海、北京等10家医院多中心研究,对128例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四种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按症状程度与发作频率为记分标准(5级记分制),最高分可达40分,取症状6分以上为人选患者,以内镜检查有否反流性食管炎(RE)及24h食管pH检测为诊断(3ERE)的金标准,并与RDQ分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GERD的临界值。结果 RDQ分值与RE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食管pH检测异常组DeMeester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20.18/16.84)。以RDQ分值12为临界值,Youden指数最大,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1,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达88.07%,阴性符合率为68.42%,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50.00%。结论 RDQ调查是诊断GERD的一个良好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度的关系   总被引:154,自引:9,他引:145  
目的研究15~68岁中国人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体脂、年龄、性别及睾酮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77例正常非肥胖和28例超重或肥胖个体〔体重指数(BMI)≥25〕的血清瘦素水平。结果中国人正常非肥胖者平均瘦素浓度男性为(2.15±1.46)μg/L,女性为(7.86±3.60)μg/L;超重或肥胖者平均瘦素浓度男性为(4.87±3.47)μg/L,女性为(16.59±6.92)μg/L,女性均较男性高约2~3倍。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显著相关(男子r=0.69,P<0.001;女子r=0.63,P<0.001),但25%的肥胖个体仍存在有瘦素的相对性缺乏。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显著相关提示多数肥胖个体存在瘦素抵抗,部分瘦素相对性缺乏的肥胖者将有可能成为瘦素治疗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   总被引:146,自引:1,他引:145  
阿德福韦酯是由美国Gilead Science公司开发的新型核苷类抗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已在国外进行了Ⅱ、Ⅲ期临床试验。国外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阿德福韦能有效地抑制HBV DNA的复制,使HBV DNA滴度迅速降低,而且在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中阿德福韦能继续有效地抑制变异株。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2月批准该药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目前,Ⅰ期临床试验已结束,Ⅱ期临床试验也已在2002年12月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三年疗效观察   总被引:145,自引:1,他引:144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病毒变异的发生率和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及开放试验。 4 2 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先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 ,治疗 12周 ,以后所有病人均服拉米夫定 10 0mg/d ,共 3年。结果 治疗 12周 ,拉米夫定组HBVDNA累计阴转率 (<1 6pg/ml)为 92 2 % ,安慰剂组仅为 14 1% (P <0 0 1)。服药 3年后 ,血清HBVDNA仍持续降低 ,非变异组病人其中位值 ,低于可检测水平 ,变异组则可有轻度或中度回升 ,中位值为 86mEq/ml (bDNA法 ,相当于液相杂交法的 10pg/ml)。第 3年结束时 ,HBeAg阴转率为 2 0 3% ,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17 3%。此与治疗前ALT水平有显著关系。治疗前ALT基础值 >2倍正常值上限 (2ULN)和 >5ULN者 ,3年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 2 2 %和 6 6 7%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34 4 %和 6 1 1%。治疗前ALT增高的病人 ,3年治疗后 ,ALT的复常率为 5 8 8%。第 1、2和 3年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 12 1%、4 9 7%和 70 5 %。发生变异后 ,继续服药 ,HBVDNA大多仍抑制 ,少数可回升 ,中位值为 86mEq/ml,仍继续有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 ,分别为 2 0 0 %和 15 1% ,低于非变异组病人。ALT增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20,自引:0,他引:120  
Wang F  Wu S  Zhu D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729-732
目的 对上海医院中临床分离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1997年NCCLS判断结果。结果 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球菌有增多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耐甲氧西林SEA(MRSA)和耐甲氧西林CNS(MRCNS)分别约占70.7%和54.9%但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肠球菌属中万古霉素耐药株约5%,克雷白菌属,沙雷菌属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的人群患病率,为制定该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卢湾区、徐汇区、杨浦区、浦东新区4区6个街道常住30岁以上居民9600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打鼾程度,从中、重度组随机抽样150例,行整夜便携式多导睡眠检测仪监测,保守估计人群0SAHS的患病率。结果 实际调查人数8081人(应答率为84.18%),其中有效问卷6826份(有效率为84.47%)。其中打鼾占57.11%,中、重度打鼾占23.73%。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打鼾比例逐渐增加,70岁后呈下降趋势。男性高于女性,尤见于中、重度。吸烟和饮酒与打鼾程度相关。绝经和月经不规律打鼾的发生率及程度均较规律为高。不同程度打鼾患,日间的嗜唾评分有明显差异。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为标准,人群0SAHS的发生率为20.39%。结合日间Epworth嗜唾量表(ESS)评分≥9分为标准,保守估计人群0SAHS的患病率为3.62%。结论 我国大陆30岁以上人群0SAHS患病率保守估计为3.62%,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总被引:113,自引:16,他引:97  
Huang  ME; Ye  YC; Chen  SR; Chai  JR; Lu  JX; Zhoa  L; Gu  LJ; Wang  ZY 《Blood》1988,72(2):567-572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ere 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45 to 100 mg/m2/day). Of these, eight cases had been either nonresponsive or resistant to previous chemotherapy; the other 16 cases were previously untreated. All patients attained complete remission without developing bone marrow hypoplasia. Bone marrow suspension cultures were studied in 15 of the 24 patients. Fourteen of these patients had morphological matur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retinoic acid (1 mumol/L). Chloroacetate esterase and alpha-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 staining as well as electronmicroscopic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at retinoic acid-induced cells differentiated to granulocytes with increased functional maturation (as measured by nitroblue tetrazolium reduction, NBT). The single nonresponder to retinoic acid in vitro was resistant to treatment with retinoic acid but attained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addition of low-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ara-C).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rapy, none of the patients showed any abnormalities in the coagulation parameters we measured, suggesting an absence of any subclinical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The only side effects consisted of mild dryness of the lips and skin, with occasional headaches and digestive symptoms. Eight patients have relapsed after 2 to 5 months of complete remission. The others remain in complete remission at 1+ to 11+ months and are still being followed up. We conclude that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s an effective inducer for attaining complete remission in AP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