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75篇 |
国内免费 | 404篇 |
完全免费 | 813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749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355篇 |
2021年 | 327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301篇 |
2017年 | 219篇 |
2016年 | 214篇 |
2015年 | 263篇 |
2014年 | 479篇 |
2013年 | 515篇 |
2012年 | 677篇 |
2011年 | 637篇 |
2010年 | 461篇 |
2009年 | 397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353篇 |
2006年 | 310篇 |
2005年 | 342篇 |
2004年 | 320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2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97,自引:1,他引:296
目的 了解中国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并发症以及服药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14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在人群中进行以房颤为主要内容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并统计结果。结果 中国房颤患病率总患病率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男性病人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比0.7%,P=0.013)。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房颤病人中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房颤病人脑卒中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12.1%比2.3%,P<0.01)。服药情况华法林为1.7%,阿司匹林为37.9%,洋地黄为37.9%,8受体阻滞剂为24.6%。结论 中国房颤患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分组等均和国外相关资料趋势接近,脑卒中发病率高,但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需要加强对房颤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2,自引:2,他引:180
目的 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2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5%(120/127)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慢性肾病为多见。肿瘤性疾病也占有重要位置,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少见。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表现以支气管肺炎多见(61%),病原菌主要以酵母菌属为主(79.5 相似文献
3.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80,自引:20,他引:160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 以根据已知cDNA序列人工合成的CCP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294例RA,132例其他风湿性疾病,13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抗CCP抗体的分布。比较抗CCP抗体与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以及HLA-DR4的相关性。结果 294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46.6%,其他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5.3%,非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1.5%。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6.6%,96.6%。抗CCP抗体与APF、AKA以及HLA-DR4之间有相关性,与RF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良好的敏感性(46.6%)和特异性(96.6%),能用于RA的诊断。抗CCP抗体与AFP、AKA有相关性,但不完全重叠。抗CCP抗体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72,自引:3,他引:169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观察 2 2例新诊断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 2周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胰岛 β细胞对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变化 ,探讨胰岛 β细胞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和随访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 (不采用任何降糖药物 )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结果 治疗 2周后 ,治疗前后静脉葡萄糖试验中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峰值、胰岛素峰值差值、胰岛素与血糖总量比值、胰岛素与血糖增量比值及HomaB指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HomaA指数明显下降 (P <0 .0 5 )。治疗前后胰岛素峰值呈正相关 (r=0 .5 2 1,P =0 .0 13)。有 15例患者仅采用饮食控制 ,平均随访 6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 5 .97%± 0 .5 9% ,空腹血糖为 ( 6 .3± 1.1)mmol/L ,OGTT 2h血糖为 ( 7.8± 2 .4 )mmol/L ,空腹胰岛素为 ( 9±4 ) μU/ml,OGTT 2h胰岛素为 ( 2 0± 5 ) μU/ml。 结论 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恢复代表胰岛 β细胞功能的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 ,使患者的糖尿病回到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更早期阶段 ,部分患者不用任何药物 ,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 总被引:159,自引:6,他引:153
顾东风 ReynoldsK 杨文杰 陈恕凤 吴锡桂 段秀芳 蒲晓东 徐丽华 吴先萍 陈祥福 魏仁敏 陈娜萦 吴天一 王礼桂 姚才良 牟建军 马义峰 王晓飞 WheltonP 何江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关于我国35~74岁一般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主要组成成分患病率的最新资料。方法我们于2000-2001年在全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代表性地选择了1554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4年度推荐的有关中国人MS的标准诊断MS和进行组分分类。结果男女合计,年龄未标化的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的MS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年龄标化后的患病率,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为23.3%和11.5%,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23.5%和14.7%。我国北方居民的MS患病率高于南方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结论我国成年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个体患有MS。这些结果提示我国亟需制定面向全国的预防、检测和治疗MS的卫生策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6,自引:3,他引:133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 (房颤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 1 8家医院共登记房颤患者 4 51 1例 ,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 1 0 86例 ,非瓣膜性房颤 342 5例。通过比较房颤合并脑卒中与房颤无脑卒中患者 ,筛选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国人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 2 4 81 % ,房颤合并脑卒中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年龄≥ 75岁 (OR 1 76 ,95 %CI 1 0 8~ 2 98) ,高血压病史 (OR 1 52 ;95 %CI 1 2 8~ 1 80 ) ,糖尿病史 (OR 1 39,95 %CI 1 1 1~ 1 76) ,动脉收缩压升高(OR 1 71 ,95 %CI1 2 1~ 2 2 8) ,左房血栓 (OR 2 77,95 %CI 1 2 5~ 6 1 3)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左房血栓、动脉收缩压升高 ,上述因素对决定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 总被引:125,自引:13,他引:112
Lu ZL;Collaborative Group for China Coronary Secondary Prevention Using Xuezhikang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09-115
目的判定在与西方人群相比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冠心病患中,通过血脂康调整血脂能否降低各种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危险性,并判定对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长期随访临床试验,研究时间从1996年5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65家临床协作医疗中心,对4870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4.40~6.47mmol/L(170~250mg/d1)之间、年龄在18~75岁,有明确心肌梗死史的中国冠心病患进行了平均4年的随访观察,以比较血脂康胶囊0.6g,2次/d与安慰剂的作用。主要终点为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次要目标为能否减少非心血管病事件如肿瘤、脑卒中、自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需求以及总死亡。结果主要终点在血脂康治疗组的发生率为5.72%,安慰剂对照组为10.41%,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45.1%(P=0.0000),其中冠心病死亡治疗组为3.19%,对照组为5.49%,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1.0%(P=0.0048),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治疗组为1.93%,对照组为4.92%,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60.8%(P=0.0000)。次要终点(脑卒中、肿瘤、PCL/CABG的需求)的发生率治疗组为69.2例次/1000人,对照组为100.4例次/1000人,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1.1%(P=0.0004),其中PCI和(或)CABG的需求,治疗组为30.1例次/1000人,对照组为45.1例次/1000人,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3.3%(P=0.0097)。各种原因的死亡在治疗组为5.19%,对照组为7.74%,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3.0%(P=0.0003),其中肿瘤死亡在治疗组降低54.7%(P=0.0138)。在临床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安慰剂比较,血脂康胶囊治疗能显降低冠心病患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能显减少对PCI和(或)CABG的需求,能显减少肿瘤死亡和各种原因的总死亡。表明中国冠心病患服用血脂康胶囊调整血脂可获得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8.
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7,自引:1,他引:96
对北京郊区一农村2063名成人进行了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部采取调查提问,回答有膝关节痛者799人(占38.7%),随机取有膝痛者311人及无膝痛者212人都照了X线膝相。前组有放射线下骨关节炎改变、从而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者79人,占有膝痛者中24.7%;后组无膝痛尚不能诊断为膝骨关节炎,但膝相示有骨关节炎改变者,也有54人(占25.5%)。两组有X线改变者皆随年龄增加而增多,60岁以上者前组占78%,后组占67%。所有阳性病人皆除外了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的疾病。对退休干部100人进行了类似调查,全部都照了膝关节相,有骨关节炎X线改变者91人,其中有膝关节痛的51人中,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者49人,占有膝痛者中95。9%。作为各年龄组成人的一个代表性人群,农村523人拍膝关节片,膝骨关节炎患病率约为9.6%,以100名退休干部作为一代表性城市老年人群,膝骨关节炎患病率为49%。本调查中将无膝痛但有膝骨关节炎X线改变者不计为临床膝骨关节炎病例。 相似文献
9.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95,自引:1,他引:94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产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影响MDRP院内感染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2002年12月MDRP引起的院内感染44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68例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对112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下列因素与MDRP感染有关:高龄、高APACHE 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评分、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机械通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离出MCIRP前15天用过氟喹喏酮、分离出MDRP前15天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确定了2项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比值比(OR)=8.19],分离出MDRP前15天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OR,44.80)。44例MDRP院内感染,死亡24例,好转20例,病死率为55%。单因素分析发现,下列因素与MDRP感染死亡相关:高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未恢复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了1项独立危险因素:未恢复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OR=10.70)。结论 机械通气,以及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使用是MDRP感染的危险因素。MDRP未恢复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是MDRP感染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6例次)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 (1)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SI>0.1mV22例次(84.6%),SIQⅢTⅢ型16例次(61.5%)。QⅢTⅢ型16例次(61.5%)。TⅢ倒置23例次(88.5%),TV1-V2倒置19例次(73.1%),TV1-V3倒置13例次(50.0%),TV1-V4倒置11例次(42.3%),TV1-V5倒置3例次(11.5%)。T波倒均呈对称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次,SV1-V5R粗纯,挫折13例次(50.0%)。(2)溶栓后心电图变化:SⅠ变浅,QRS电轴左移,QⅢ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5例次,加深6例次,TV1-V2倒加中直立变倒置13例次(56.5%),T波倒变浅或直立4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2例次,SV1-V5R挫折,粗钝消失8例次(61.5%)。(3)出院前变化,RⅡ增加,RⅢ减小,QⅢ减小,TⅢ变直立10例次(38.5%)。TV2直立7例次(26.9%)。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但加能紧密结合临床,动态密切观察心电图典型,不典型或所谓“大致正常”的轻微改变是对筛选急性肺塞是有帮助的。有效溶栓治疗后,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可能是右室荷减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