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3篇
  国内免费   1441篇
  完全免费   2988篇
  内科学   18552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840篇
  2021年   836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573篇
  2017年   455篇
  2016年   550篇
  2015年   704篇
  2014年   1327篇
  2013年   1348篇
  2012年   1771篇
  2011年   1601篇
  2010年   1175篇
  2009年   975篇
  2008年   734篇
  2007年   843篇
  2006年   709篇
  2005年   679篇
  2004年   467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6  
目的 了解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年龄分布、病因(或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 对1999~2001年中国内地41家医院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1)共入选9297例,平均年龄65.5岁,男女比为13:12。三年内房颤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7.9%。随年龄增高病例数进行性递增。(2)房颤病因及相关因素统计(单项%),老年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特发性房颤7.4%,心肌病5.4%和糖尿病4.1%等。其中以高龄与高血压的组合最常见。本组患者中2/3有心房增大,1/3有射血分数降低。(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占33.7%,持续性16.7%,持久性49.5%。(4)阵发性房颤56.4%采用节律控制治疗,18.2%用心室率控制方法,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洋地黄制剂最多,其次为B受体阻滞剂、普鲁帕酮等。(5)慢性房颤82.8%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试行复律者不足1/2,其中31.1%复律后可维持稳定窦性心律,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最多,其次为普鲁帕酮、奎尼丁、索他洛尔等。(6)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其与性别、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心衰及房颤类型密切相关:(7)本组患者64.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57.9%,长期抗凝治疗者仅6.6%。二种抗血栓治疗均有显著较低的脑卒中发生率,但抗凝与抗血小板二组比较其脑卒中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报道极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治疗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虽有64.5%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但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二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2,自引:2,他引:180  
目的 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2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5%(120/127)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慢性肾病为多见。肿瘤性疾病也占有重要位置,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少见。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表现以支气管肺炎多见(61%),病原菌主要以酵母菌属为主(79.5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64,自引:7,他引:157  
目的 探讨以反流症状为主的问卷调查(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 上海、北京等10家医院多中心研究,对128例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四种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按症状程度与发作频率为记分标准(5级记分制),最高分可达40分,取症状6分以上为人选患者,以内镜检查有否反流性食管炎(RE)及24h食管pH检测为诊断(3ERE)的金标准,并与RDQ分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GERD的临界值。结果 RDQ分值与RE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食管pH检测异常组DeMeester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20.18/16.84)。以RDQ分值12为临界值,Youden指数最大,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1,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达88.07%,阴性符合率为68.42%,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50.00%。结论 RDQ调查是诊断GERD的一个良好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   总被引:125,自引:13,他引:112  
目的判定在与西方人群相比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冠心病患中,通过血脂康调整血脂能否降低各种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危险性,并判定对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长期随访临床试验,研究时间从1996年5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65家临床协作医疗中心,对4870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4.40~6.47mmol/L(170~250mg/d1)之间、年龄在18~75岁,有明确心肌梗死史的中国冠心病患进行了平均4年的随访观察,以比较血脂康胶囊0.6g,2次/d与安慰剂的作用。主要终点为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次要目标为能否减少非心血管病事件如肿瘤、脑卒中、自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需求以及总死亡。结果主要终点在血脂康治疗组的发生率为5.72%,安慰剂对照组为10.41%,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45.1%(P=0.0000),其中冠心病死亡治疗组为3.19%,对照组为5.49%,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1.0%(P=0.0048),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治疗组为1.93%,对照组为4.92%,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60.8%(P=0.0000)。次要终点(脑卒中、肿瘤、PCL/CABG的需求)的发生率治疗组为69.2例次/1000人,对照组为100.4例次/1000人,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1.1%(P=0.0004),其中PCI和(或)CABG的需求,治疗组为30.1例次/1000人,对照组为45.1例次/1000人,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3.3%(P=0.0097)。各种原因的死亡在治疗组为5.19%,对照组为7.74%,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33.0%(P=0.0003),其中肿瘤死亡在治疗组降低54.7%(P=0.0138)。在临床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安慰剂比较,血脂康胶囊治疗能显降低冠心病患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能显减少对PCI和(或)CABG的需求,能显减少肿瘤死亡和各种原因的总死亡。表明中国冠心病患服用血脂康胶囊调整血脂可获得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5.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95,自引:1,他引:94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产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影响MDRP院内感染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2002年12月MDRP引起的院内感染44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68例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对112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下列因素与MDRP感染有关:高龄、高APACHE 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评分、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机械通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离出MCIRP前15天用过氟喹喏酮、分离出MDRP前15天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确定了2项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比值比(OR)=8.19],分离出MDRP前15天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OR,44.80)。44例MDRP院内感染,死亡24例,好转20例,病死率为55%。单因素分析发现,下列因素与MDRP感染死亡相关:高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未恢复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了1项独立危险因素:未恢复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OR=10.70)。结论 机械通气,以及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使用是MDRP感染的危险因素。MDRP未恢复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敏感性是MDRP感染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总被引:95,自引:3,他引:9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大多数房颤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发生在无可察觉的心血管和其它病因的孤立性房颤也不少见,约占30%,除了病因治疗外,房颤的处理有3个策略,包括(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92)控制心室率;和(3)预防栓塞性事件,尤其脑座中,有些患者需要1个以上的治疗策略,尽管有一些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资料有助于临床医师作出治疗决策,但只有抗凝治疗能裨益患者有较多的证据,但是,由于种族差异,在白种人群中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所获得的资料是否适合中国人尚难定论,本文就房颤的目前认识和治疗方法提出建议,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包括(1)控制心室率的病例选择及具体方法;(2)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转复窦性心律;(3)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4)经胸和心内直流电转复心律;(5)心脏起搏预防房颤复发;(6)Cox迷宫手术预防房颤复发;和(7)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6例次)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 (1)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SI>0.1mV22例次(84.6%),SIQⅢTⅢ型16例次(61.5%)。QⅢTⅢ型16例次(61.5%)。TⅢ倒置23例次(88.5%),TV1-V2倒置19例次(73.1%),TV1-V3倒置13例次(50.0%),TV1-V4倒置11例次(42.3%),TV1-V5倒置3例次(11.5%)。T波倒均呈对称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次,SV1-V5R粗纯,挫折13例次(50.0%)。(2)溶栓后心电图变化:SⅠ变浅,QRS电轴左移,QⅢ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5例次,加深6例次,TV1-V2倒加中直立变倒置13例次(56.5%),T波倒变浅或直立4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2例次,SV1-V5R挫折,粗钝消失8例次(61.5%)。(3)出院前变化,RⅡ增加,RⅢ减小,QⅢ减小,TⅢ变直立10例次(38.5%)。TV2直立7例次(26.9%)。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但加能紧密结合临床,动态密切观察心电图典型,不典型或所谓“大致正常”的轻微改变是对筛选急性肺塞是有帮助的。有效溶栓治疗后,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可能是右室荷减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血脂指标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4组队列人群(北京和广州两地工人和农民)中选择35~59岁,基线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且主要资料完整者10 222人为研究对象(男性4963人,女性5259人),平均随访15.9年。观察终点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包括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ICVD事件378例,其中单纯冠心病96例,缺血性脑卒中270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1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年龄、性别以及收缩压(SBP)、糖尿病和吸烟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血清总胆固醇(TC)5.17~5.67 mmol/L组,5.68-6.19 mmol/L组,≥6.20 mmoL/L组ICVD事件发病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34(1.00-1.80),1.61(1.15~2.26)和1.70(1.21~2.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2-4.12 mmol/L组,≥4.13 mmol/L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62(1.15~2.27)和1.67(1.17~2.40),均显著高于参照组(TC<5.17 mmoL/L,LDL-C<3.10 mmoL/L)。按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在TC临界升高以上(≥5.17 mmol/L)和升高(≥5.68 mmol/L)组,ICVD发病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为33.8%和35.9%,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为10.6%和6.2%。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下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方法 在全国12个大城市的25家3级甲等医院中,对服用调脂药物已≥2个月的高胆固醇患者(服药前总胆固醇≥5.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测定血清脂质,根据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计算血脂控制达到控制目标的人数和达标率。结果 (1)临床所见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63.4%,门诊患者占75.4%,心内科患者占66.4%,混合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占62.5% ,使用他汀类药物占70.3%,不控制饮食者占18.3%。(2)总达标率为26.5%,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D)患者为16.6%,无ASD有危险因素(RF)患者为31.7%,无ASD无RF患者为44.9%,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者达标率为30.1%,贝特类为19.7%,其他类为14.3%,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控制饮食者达标率为28.3%,不控制饮食者为18.2%,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此外,影响达标率的因素还有治疗前的血脂水平,合并危险因素数目及文化程度等。结论 我国目前临床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与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要求相差甚远。重视高胆固醇的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强调非药物治疗,正确选择药物种类和科学调整药物剂量是目前尽快改善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A stud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showed that treatment with lamivudine for 1 year significantly improves liver histology and enhances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seroconversion compared with placebo. Fifty-eight patients from this 1-year study have received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lamivudine 100 mg; the outcome of 3 years of lamivudine is reported here. Before treatment, all patients had detectable HBeAg. HBeAg seroconversion (HBeAg-negative, anti-HBe-positive), hepatitis B virus (HBV)-DNA suppression,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normalization, emergence of YMDD variant HBV, liver histology, and long-term safety were assessed. After 3 years of continuous treatment with lamivudine 100 mg daily, 40% (23 of 58) of patients achieved HBeAg serocon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baseline serum ALT >2 x 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 the rate of HBeAg seroconversion was 65% (17 of 26). Median serum HBV-DNA concentrations were below the level of detection, and median ALT concentrations we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throughout 3 years of treatment. YMDD variant HBV emerged in 33 of 58 (57%) patients during the 3 years, of whom 9 (27%) achieved HBeAg seroconversion (6 after emergence of YMDD variant HBV). ALT levels and histologic scores after emergence of YMDD variant HBV did not show major deterioration. Lamivudine was well tolerated during 3 years of therapy. In conclusion, these dat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show enhanced seroconversion rates with extended lamivudine treatment. Up to two thirds of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elevated pretreatment ALT achieved HBeAg seroconversion after 3 years of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