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104篇 |
国内免费 | 7697篇 |
完全免费 | 14396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10419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82篇 |
2022年 | 3414篇 |
2021年 | 3954篇 |
2020年 | 840篇 |
2019年 | 1379篇 |
2018年 | 2836篇 |
2017年 | 2217篇 |
2016年 | 2192篇 |
2015年 | 1917篇 |
2014年 | 9158篇 |
2013年 | 8906篇 |
2012年 | 9526篇 |
2011年 | 9935篇 |
2010年 | 7699篇 |
2009年 | 8024篇 |
2008年 | 4392篇 |
2007年 | 6619篇 |
2006年 | 5266篇 |
2005年 | 4297篇 |
2004年 | 3353篇 |
2003年 | 2269篇 |
2002年 | 1469篇 |
2001年 | 1132篇 |
2000年 | 860篇 |
1999年 | 425篇 |
1998年 | 297篇 |
1997年 | 401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60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9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1933年 | 2篇 |
1932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192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916
目的 了解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年龄分布、病因(或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 对1999~2001年中国内地41家医院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1)共入选9297例,平均年龄65.5岁,男女比为13:12。三年内房颤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7.9%。随年龄增高病例数进行性递增。(2)房颤病因及相关因素统计(单项%),老年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特发性房颤7.4%,心肌病5.4%和糖尿病4.1%等。其中以高龄与高血压的组合最常见。本组患者中2/3有心房增大,1/3有射血分数降低。(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占33.7%,持续性16.7%,持久性49.5%。(4)阵发性房颤56.4%采用节律控制治疗,18.2%用心室率控制方法,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洋地黄制剂最多,其次为B受体阻滞剂、普鲁帕酮等。(5)慢性房颤82.8%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试行复律者不足1/2,其中31.1%复律后可维持稳定窦性心律,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最多,其次为普鲁帕酮、奎尼丁、索他洛尔等。(6)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其与性别、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心衰及房颤类型密切相关:(7)本组患者64.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57.9%,长期抗凝治疗者仅6.6%。二种抗血栓治疗均有显著较低的脑卒中发生率,但抗凝与抗血小板二组比较其脑卒中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报道极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治疗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虽有64.5%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但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二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 总被引:216,自引:2,他引:214
目的 分析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各组的患病现况及其伴发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情况。方法 由1999~2001年上海华阳和曹杨社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基线调查资料中,取有完整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资料的20~74岁人群共2048人(男性896例,女1152例)列入本次分析。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根据WHO(1999)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结果 (1)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MS患病率为17.14%,男性在45岁以上及女性在50岁以上MS患病率明显升高,65~69岁患病达到高峰。(2)MS中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高血糖(或IR) 血脂异常 中心性肥胖及高血糖(或IR) 血脂异常 中心性肥胖 高血压。(3)胰岛素抵抗在MS及各组分的伴发频率分别为:MST1.65%、糖尿病61.11%、糖调节异常38.27%、高血压35.76%、血脂异常38.40%、中心性肥胖38.39%及微量白蛋白尿37.98%。结论 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中约1/6者患MS,胰岛素抵抗在MS及各组分中普遍存在,尤以糖尿病及MS为甚。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计分方案 总被引:213,自引:12,他引:201
目的为便于统计、分析、比较,制定一个合理的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计分方案。方法以Knodel的炎症活动度指数及Chevalier的纤维化半定量计分方案为基础,进行修改。应用近期系列肝穿刺标本分析验证修改后方案的适用性。结果①制定了慢性肝炎半定量计分方案及计算公式;②96例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计分结果与分级分期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和0874(P<005);③观察对比了34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后各项病变的计分,证明该计分方案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程度,便于疗效统计分析比较;量化数值能反映出同一级/期内病变程度差异。结论慢性肝炎计分方案,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程度,特别适用于疗效的统计、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203,自引:1,他引:202
为调查全国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IGT)的患病率及糖尿病危险因素,对全国19省市年龄≥25岁的224251人群进行横向普查,根据1985年WHO标准,年龄在25~64岁的213515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51%,糖耐量低减患病率为3.20%(按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标化后患病率);新诊断糖尿病的比例(70.33%)明显高于已确诊的糖尿病者。现患病率是10年前的3.0倍左右,其中农村患病率的增长高于城市。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或腰臀围比、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低体力活动、高收入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在高收入人群中,低文化程度也为NID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80,自引:20,他引:160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 以根据已知cDNA序列人工合成的CCP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294例RA,132例其他风湿性疾病,13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抗CCP抗体的分布。比较抗CCP抗体与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以及HLA-DR4的相关性。结果 294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46.6%,其他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5.3%,非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1.5%。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6.6%,96.6%。抗CCP抗体与APF、AKA以及HLA-DR4之间有相关性,与RF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良好的敏感性(46.6%)和特异性(96.6%),能用于RA的诊断。抗CCP抗体与AFP、AKA有相关性,但不完全重叠。抗CCP抗体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64,自引:7,他引:157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51-654
目的 探讨以反流症状为主的问卷调查(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 上海、北京等10家医院多中心研究,对128例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四种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按症状程度与发作频率为记分标准(5级记分制),最高分可达40分,取症状6分以上为人选患者,以内镜检查有否反流性食管炎(RE)及24h食管pH检测为诊断(3ERE)的金标准,并与RDQ分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GERD的临界值。结果 RDQ分值与RE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食管pH检测异常组DeMeester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20.18/16.84)。以RDQ分值12为临界值,Youden指数最大,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1,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达88.07%,阴性符合率为68.42%,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50.00%。结论 RDQ调查是诊断GERD的一个良好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 总被引:159,自引:6,他引:153
顾东风 ReynoldsK 杨文杰 陈恕凤 吴锡桂 段秀芳 蒲晓东 徐丽华 吴先萍 陈祥福 魏仁敏 陈娜萦 吴天一 王礼桂 姚才良 牟建军 马义峰 王晓飞 WheltonP 何江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关于我国35~74岁一般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主要组成成分患病率的最新资料。方法我们于2000-2001年在全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代表性地选择了1554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4年度推荐的有关中国人MS的标准诊断MS和进行组分分类。结果男女合计,年龄未标化的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的MS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年龄标化后的患病率,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为23.3%和11.5%,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23.5%和14.7%。我国北方居民的MS患病率高于南方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结论我国成年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个体患有MS。这些结果提示我国亟需制定面向全国的预防、检测和治疗MS的卫生策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9.
10.
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55,自引:7,他引:148
目的 观察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和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对空腹血糖 >11.1mmol/L的 36例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 2周的CSII强化治疗 ,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静脉葡萄糖耐量 (IVGTT)试验时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空腹血浆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HomaIR等。血浆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浓度均用放免法测定。 结果 2周的CSII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其中 35例患者的空腹、餐后 2h血糖分别于治疗后 ( 2 .7± 1.9)d、( 8.5± 3.5 )d达到良好控制 ,且未见明显低血糖。胰岛 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显著改善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10min内出现了明显增加的胰岛素、C肽分泌相 ,更有部分患者可以见到典型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尖峰 ,胰岛素、C肽曲线下面积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而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反映胰岛素抵抗的HomaIR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 ,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