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6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完全免费   782篇
  内科学   6172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99篇
  2011年   535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MV) in COPD with exacerbate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22 intubated COPD case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pulmonary infection (pneumonia or purulent bronchiti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t the time pulmonary infection had been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resolution of fever and decrease in purulent sputum, radiographic infiltrations, and leukocytosis. We call the time as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PIC window) after the antibiotic and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the early extubation was conducted and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via facial mask immediately in 11 cases (study group). Other 11 COPD cases with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ho continuously received invasive MV after PIC window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groups had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 exchange, initially and at the time of PIC window. For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was (7.1 +/- 2.9) vs (23.0 +/- 14.0) days, P < 0.01; the total duration of ventilatory support was (13 +/- 7) vs (23 +/- 14) days,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VAP were 0/11 vs 6/11, P < 0.01;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was (13 +/- 7) vs (26 +/- 14) days, P < 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COPD patients requiring intubation and MV for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early extubation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nitiated at the point of PIC window ma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vasive and total durations of ventilatory support, the risk of VAP, and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5%,这组患者存在病毒的高复制。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5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1.5%和72.3%;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75.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1.5%(28/89)、80.9%(72/89);两者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0%(42/104)、82.0%(85/104)。HBV DNA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397,P<0.001);HBV 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3例报告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4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DF)的疗效。方法 2003年3~12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3例DF患者。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70岁;患肢共15条,左7条和右8条。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ml,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行下肢缺血肌肉内局部注射。结果 小腿疼痛缓解率为100%,足部疼痛改善率为84.6%。保肢率为80%。冷、凉感觉改善率为100%。1例间歇性跛行患者的行走距离由术前的50m延长到120m。7例患者的8条下肢的动脉造影,显示均有新生侧枝血管形成。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10例患者的12条下肢均高于目前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0mm Hg。结论 对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或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等不能接受搭桥术的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F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复方861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68  
目的 研究HSC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和凋亡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外研究对象为HSC系。结果增殖采用MTT比色法,细胞凋亡采用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临床研究对象是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 复方861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HSC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HSC的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率增加,呈剂量和时间依赖,TUNEL法检测,用5mg/ml复方861作用48h二,HSC凋亡率为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 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2000年与1990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目的 调查儿童哮喘患病率 10年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 ,调查2 7个城市 (分为中南、西南、华东、东北、西北、华北六片 ) 0~ 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情况。结果  2 0 0 0年共调查 2 8732 9名儿童中有 4 30 1例 (1 5 0 % )诊断为哮喘 ,其中 35 4 0例 (82 31% )为儿童哮喘 ,76 1例 (17 6 9% )为婴幼儿哮喘 ;1990年调查 399193名儿童中有 36 2 5例 (0 91% )诊断为哮喘 ,其中 2 6 91例 (74 2 3% )为儿童哮喘 ,934例 (2 5 77% )为婴幼儿哮喘。两次调查性别比均为男性占优势 [2 0 0 0年男 (14 796 9例 )、女 (13936 0例 )患病数分别为 2 733例 (1 85 % )、15 6 8例 (1 13% ) ,其比值为 1 74∶1.0 0 ;1990年男 (2 10 137例 )、女 (1890 5 6例 )患病数分别为 2 2 6 5例 (1 0 8% )、136 0例 (0 72 % ) ,比值为1 6 7∶1.0 0 ],并且 90 %左右 [2 0 0 0年为 90 .30 % (3884 /430 1) ;1990年为 95 .2 6 % (345 3/36 2 5 ) ]在 6岁前发病。 10年前、后患病率上升了 6 4 84 % ;各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不同 ,2 0 0 0年上海 (483/14 4 6 8)和重庆 (374 /112 0 0 )最高 ,均为 3 34% ,拉萨 (35 /6 6 76 )最低 ,为 0 5 2 % ;1990年重庆 (199/76 5 1)最高 ,为2 6 0 % ,拉萨 (14 /15 36 0 )最低 ,为 0  相似文献
7.
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预测探讨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1年疗效的相关性,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Ⅲ期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2例,其中替比夫定组167例,拉米夫定组165例。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结果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6.2log10,拉米夫定组下降5.4log10,t=3.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分别为69.6%和43.4%,χ^2=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替比夫定组还是拉米夫定组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52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HBeAg血清转换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48周病毒耐药的发生率越低。24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在52周时达到HBeAg血清转换的比率为43.3%,≥300拷贝/ml患者为8.8%,χ^2=2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52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时病毒水平下降不理想提示发生耐药的可能性增加。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1年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Wang W  Zhao D  Liu J  Sun JY  Wu GX  Zeng ZC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734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172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以血压110~119/75~79mmHg(1mmHg=0.133kPa)为对照,血压在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倍(RR=2.09);血压在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2倍以上(RR=3.23);当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0倍以上(RR=11.81)。(2)与理想血压相比,2级高血压时,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2.3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分别是理想血压组的4.9倍和11.7倍。(3)在总的心血管病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其中44.0%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4)不同血压水平时,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增加。结论血压水平从110/75mm 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持续上升,所以将某个血压水平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应该加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以减少总的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肺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组(76例)、肺心病缓解期组(54例)和正常对照组(27名),采用玻璃球旋转法、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流式细胞术等分别检测各组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糖蛋白Ⅱ(GPⅡ)水平。结果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组PAdT、PAgT、GMP140和GPⅡ分别为31%±16%、14%±8%,190±49分子数/血小板和145%±36%。在缓解期组,上述各项检测值分别为33%±13%、38%±16%、178±33分子数/血小板和137%±48%,而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22%±8%、29%±13%和121±30分子数/血小板和96%±31%。提示,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PAdT、GMP140、GP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缓解期,PAdT、PAgT、GMP140等均升高。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体内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认识并纠正上述病理变化可能有助于肺心病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4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Zhang F  Jia J  Wang B  Qian L  Yin S  Wang Y  Cui Y  You H  Ma H  Wang H  Zhang C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3):163-167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指导对该病的诊断。方法 对 4 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 4 2例 ,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 (5 0 8± 8 1)岁 ,初诊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 2年 (2个月~ 12年 )。临床症状以乏力最为多见 (6 6 7% ,30 / 4 5 ) ,其次为黄疸 (5 5 6 % ,2 5 / 4 5 )和皮肤瘙痒 (40 % ,18/ 4 5 ) ,9例患者 (2 0 % )无症状 ,9例患者 (2 0 % )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和(或 )类风湿关节炎 ]。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 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498 5±36 9 8)IU/L和 (5 95 2± 5 18 4 )IU/L],而血清ALT、AST水平仅轻中度升高 [分别为 (83 9± 5 8 8)IU/L和(10 0 8± 4 8 8)IU/L],5 5 6 % (2 5 / 4 5 )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34 2 μmol/L ,88 9% (40 / 4 5 )患者血清IgM升高 ,95 6 %患者 (43/ 4 5 )线粒体抗体和 (或 )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结论 在中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能并非少见 ,主要累及中年女性 ,最常见的症状为乏力 ,部分早期患者可无症状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 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和 (或 )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