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74篇 |
国内免费 | 1105篇 |
完全免费 | 3102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2458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876篇 |
2021年 | 851篇 |
2020年 | 229篇 |
2019年 | 297篇 |
2018年 | 685篇 |
2017年 | 506篇 |
2016年 | 542篇 |
2015年 | 583篇 |
2014年 | 1608篇 |
2013年 | 1707篇 |
2012年 | 2340篇 |
2011年 | 2170篇 |
2010年 | 1631篇 |
2009年 | 1412篇 |
2008年 | 1026篇 |
2007年 | 1262篇 |
2006年 | 1056篇 |
2005年 | 971篇 |
2004年 | 900篇 |
2003年 | 707篇 |
2002年 | 570篇 |
2001年 | 452篇 |
2000年 | 391篇 |
1999年 | 438篇 |
1998年 | 296篇 |
1997年 | 215篇 |
1996年 | 154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474,自引:23,他引:45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3-7
目的 了解全国的结核病疫情动态,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为制定2001-2010年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全国调查点257个。对0-14岁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对≥15岁人群和结核菌素反应≥10mm的儿童进行胸透,对胸透异常和咳嗽、咳痰症状≥3周者进行摄片、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对培养阳性者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对59个点进行全人口感染率调查。对1999年死亡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 实检人口为365097人,占应检人口的95%以上。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60/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2/10万,经标准伦的患病率与1979年相比活动性肺结核年递降率为4.5%,涂阳肺结核年递降率为3.8%,与1990年相比年递降率分别为5.4%和3.2%;1990-2000年间涂阳患病率卫V项目地区下降44.4%,而非项目地区下降12.3%,西部地区疫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全国的结核病疫情仍很严重,各地不平衡,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2.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97,自引:1,他引:296
目的 了解中国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并发症以及服药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14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在人群中进行以房颤为主要内容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并统计结果。结果 中国房颤患病率总患病率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男性病人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比0.7%,P=0.013)。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房颤病人中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房颤病人脑卒中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12.1%比2.3%,P<0.01)。服药情况华法林为1.7%,阿司匹林为37.9%,洋地黄为37.9%,8受体阻滞剂为24.6%。结论 中国房颤患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分组等均和国外相关资料趋势接近,脑卒中发病率高,但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需要加强对房颤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 … 总被引:292,自引:8,他引:284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MV) in COPD with exacerbate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22 intubated COPD case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pulmonary infection (pneumonia or purulent bronchiti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t the time pulmonary infection had been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resolution of fever and decrease in purulent sputum, radiographic infiltrations, and leukocytosis. We call the time as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PIC window) after the antibiotic and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the early extubation was conducted and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via facial mask immediately in 11 cases (study group). Other 11 COPD cases with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ho continuously received invasive MV after PIC window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groups had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 exchange, initially and at the time of PIC window. For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was (7.1 +/- 2.9) vs (23.0 +/- 14.0) days, P < 0.01; the total duration of ventilatory support was (13 +/- 7) vs (23 +/- 14) days,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VAP were 0/11 vs 6/11, P < 0.01;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was (13 +/- 7) vs (26 +/- 14) days, P < 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COPD patients requiring intubation and MV for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early extubation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nitiated at the point of PIC window ma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vasive and total durations of ventilatory support, the risk of VAP, and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相似文献
4.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916
目的 了解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年龄分布、病因(或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 对1999~2001年中国内地41家医院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1)共入选9297例,平均年龄65.5岁,男女比为13:12。三年内房颤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7.9%。随年龄增高病例数进行性递增。(2)房颤病因及相关因素统计(单项%),老年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特发性房颤7.4%,心肌病5.4%和糖尿病4.1%等。其中以高龄与高血压的组合最常见。本组患者中2/3有心房增大,1/3有射血分数降低。(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占33.7%,持续性16.7%,持久性49.5%。(4)阵发性房颤56.4%采用节律控制治疗,18.2%用心室率控制方法,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洋地黄制剂最多,其次为B受体阻滞剂、普鲁帕酮等。(5)慢性房颤82.8%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试行复律者不足1/2,其中31.1%复律后可维持稳定窦性心律,应用药物以胺碘酮最多,其次为普鲁帕酮、奎尼丁、索他洛尔等。(6)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其与性别、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心衰及房颤类型密切相关:(7)本组患者64.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57.9%,长期抗凝治疗者仅6.6%。二种抗血栓治疗均有显著较低的脑卒中发生率,但抗凝与抗血小板二组比较其脑卒中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房颤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报道极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治疗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虽有64.5%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但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二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计分方案 总被引:213,自引:12,他引:201
目的为便于统计、分析、比较,制定一个合理的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计分方案。方法以Knodel的炎症活动度指数及Chevalier的纤维化半定量计分方案为基础,进行修改。应用近期系列肝穿刺标本分析验证修改后方案的适用性。结果①制定了慢性肝炎半定量计分方案及计算公式;②96例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计分结果与分级分期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和0874(P<005);③观察对比了34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后各项病变的计分,证明该计分方案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程度,便于疗效统计分析比较;量化数值能反映出同一级/期内病变程度差异。结论慢性肝炎计分方案,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程度,特别适用于疗效的统计、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2,自引:2,他引:180
目的 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2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5%(120/127)的病例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慢性肾病为多见。肿瘤性疾病也占有重要位置,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少见。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表现以支气管肺炎多见(61%),病原菌主要以酵母菌属为主(79.5 相似文献
7.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80,自引:20,他引:160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 以根据已知cDNA序列人工合成的CCP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294例RA,132例其他风湿性疾病,13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抗CCP抗体的分布。比较抗CCP抗体与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以及HLA-DR4的相关性。结果 294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46.6%,其他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5.3%,非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1.5%。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6.6%,96.6%。抗CCP抗体与APF、AKA以及HLA-DR4之间有相关性,与RF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良好的敏感性(46.6%)和特异性(96.6%),能用于RA的诊断。抗CCP抗体与AFP、AKA有相关性,但不完全重叠。抗CCP抗体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72,自引:3,他引:169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观察 2 2例新诊断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 2周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胰岛 β细胞对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变化 ,探讨胰岛 β细胞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和随访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 (不采用任何降糖药物 )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结果 治疗 2周后 ,治疗前后静脉葡萄糖试验中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峰值、胰岛素峰值差值、胰岛素与血糖总量比值、胰岛素与血糖增量比值及HomaB指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HomaA指数明显下降 (P <0 .0 5 )。治疗前后胰岛素峰值呈正相关 (r=0 .5 2 1,P =0 .0 13)。有 15例患者仅采用饮食控制 ,平均随访 6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 5 .97%± 0 .5 9% ,空腹血糖为 ( 6 .3± 1.1)mmol/L ,OGTT 2h血糖为 ( 7.8± 2 .4 )mmol/L ,空腹胰岛素为 ( 9±4 ) μU/ml,OGTT 2h胰岛素为 ( 2 0± 5 ) μU/ml。 结论 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恢复代表胰岛 β细胞功能的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 ,使患者的糖尿病回到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更早期阶段 ,部分患者不用任何药物 ,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 总被引:161,自引:5,他引:156
刘又宁 陈民钧 赵铁梅 王辉 王睿 刘庆锋 蔡柏蔷 曹彬 孙铁英 胡云建 修清玉 周新 丁星 杨岚 卓建生 唐英春 张扣兴 梁德荣 吕晓菊 李胜歧 刘勇 俞云松 魏泽庆 应可净 赵峰 陈萍 侯晓娜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8
目的 研究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体分布及患者入选前是否应用抗生素、肺炎患者预后研究组(PORT)分级等的情况,同时检测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入选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中国7个城市12个中心的665例CAP患者并进行病原体检测。病原体确定诊断的阳性判断标准为:(1)合格痰标本培养出1株或多株细菌;(2)血培养检出病原体;(3)间隔2~4周采集的2次标本的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现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降低。应用琼脂稀释法对常见病原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 在610例同时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的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阳性率为20.7%(126例),其后依次为肺炎链球菌10.3%(63例)、流感嗜血杆菌9.2%(56例)、肺炎衣原体6,6%(40例)、肺炎克雷伯杆菌6.1%(37例)、嗜肺军团菌5.1%(3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8%(23例)、大肠杆菌1.6%(10例)、卡他莫拉菌1.3%(8例)、铜绿假单胞菌1.0%(6例)。在195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共有10.2%(62例)合并非典型病原体感染。69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和莫西沙星的不敏感率分别为20.3%、75.4%和4.3%。结论 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占据重要地位;细菌合并非典型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10.2%。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仍为常见的致病细菌,我国致CAP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75.0%以上,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20,3%.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 总被引:159,自引:6,他引:153
顾东风 ReynoldsK 杨文杰 陈恕凤 吴锡桂 段秀芳 蒲晓东 徐丽华 吴先萍 陈祥福 魏仁敏 陈娜萦 吴天一 王礼桂 姚才良 牟建军 马义峰 王晓飞 WheltonP 何江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关于我国35~74岁一般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主要组成成分患病率的最新资料。方法我们于2000-2001年在全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代表性地选择了1554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04年度推荐的有关中国人MS的标准诊断MS和进行组分分类。结果男女合计,年龄未标化的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的MS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年龄标化后的患病率,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为23.3%和11.5%,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23.5%和14.7%。我国北方居民的MS患病率高于南方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结论我国成年人中有相当比例的个体患有MS。这些结果提示我国亟需制定面向全国的预防、检测和治疗MS的卫生策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