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位房间隔起搏(HASP)和右心耳起搏(RAAP)对心房电活动及心房结构的影响,评估HASP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42例,根据患者心房起搏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两组:HASP组100例,RAAP组42例。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P波时限、P波离散度、左心房大小及心房电极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入选的14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吸烟饮酒史等因素无明显差异。RAAP组术前P波时限为(128.03±17.11) ms,术后为(144.82±21.37) ms;HASP组术前P波时限为(125.48±13.20) ms,术后为(102.08±15.23) ms;两组术后P波时限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RAAP组术前P波离散度为(27.33±10.12) ms,术后为(18.64±6.59) ms;HASP组术前P波离散度为(27.12±8.58)ms,术后为(18.89±4.85)ms;两组间P波离散度虽无明显差异(P=0.47),但两组P波离散度术后较术前均减小。RAAP组与HASP组左心房内径无明显差异(34.07±5.71比32.48±4.19,P=0.10)。HASP组起搏参数稳定,无额外并发症。植入起搏器1年后程控随访时发现,RAAP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为16.7%,而HASP组仅为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5)。程控随访2年,RAAP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为28.6%,HASP组为17.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ASP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可以明显缩短P波时限,有机会减少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展迅速、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不稳定性高危斑块,快速进展的斑块可引起恶性临床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卒中的主要病理机制。现有的As干预策略可以减少30%~45%的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但残存风险依然较大。因此深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快速进展机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降支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或左主干)与非前降支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为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急诊PCI的1 246例STEMI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史、实验室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PCI术后3天内所测得的LVEF。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前降支心肌梗死(MI)组和非前降支MI组,将前降支MI组、非前降支MI组分别分为LVEF低(LVEF<50%)、LVEF正常(LVEF≥50%)两个亚组。对前降支MI组、非前降支MI组进行危险因素及短期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前降支MI组中年龄(OR=1.024)、胸痛时间(OR=1.122)、肌钙蛋白峰值(OR=1.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048)、有心肌梗死病史(OR=2.404)、病变在近端(OR=1.564)、术中需要主动脉球囊反搏(OR=3.638)是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而在非前降支MI组中,入院心率(OR=1.017)、肌钙蛋白峰值(OR=1.004)、尿酸(OR=1.003)、高敏C反应蛋白(OR=1.101)、病变支数(OR=1.786)、有心肌梗死病史(OR=3.025)、术前TIMI血流0/1(OR=3.237)是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在前降支MI组中,LVEF低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LVEF正常的患者。而在非前降支MI组中,LVEF低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LVEF正常的患者。结论 前降支MI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与非前降支MI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的不同。LVEF低的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短期临床预后更差,院内MACCE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在内的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因,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肠道菌群在As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而阿克曼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抗As作用的有益菌却少有综述。深入探讨As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方法是当前医学发展的焦点。因此,文章就阿克曼氏菌如何发挥抗As作用及与抗As药物之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二维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早期病变中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高脂饮食2周后,进行球囊损伤,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第6周时对兔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二维超声检测和OCT检测。检查完成后猝死所有动物,取病理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含量。随后处理各组动物,留取动物的颈总动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CD68)及HE染色。结果:病理证实17只(43%)兔出现Ⅲ型病变:OCT证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5只;超声检测到有内膜增厚7只,检测的灵敏度(即真阳性的检出率,88%vs.41%,P0.01)。病理证实8只兔(20%)出现Ⅱ型病变,OCT发现Ⅱ型病变5只;超声未检测到血管壁有异常改变,灵敏度(62%vs.0%,P0.05)。病理证实13只兔(33%)有Ⅰ型病变:OCT检测发现I型病变5只;超声未检测出管壁有异常改变,灵敏度(38%vs.0%,P0.05)。结论:OCT诊断实验性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高于二维超声。  相似文献   
6.
<正>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快速进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早期AS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晚期AS斑块容易出现跳跃式阶段性生长,即从轻度损伤迅速发展为重度损伤到极高危状态,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全面了解AS易损斑块的特征、快速进展机制及相关调控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AS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合理评估AS相关风险因素,早期阻断AS向晚期进展,进行精准医疗。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数万亿微生物寄居于人类肠道,在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的代谢、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机制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菌群组分和代谢产物可调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并通过循环系统影响机体免疫稳态。本文将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讨论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发展之间潜在的免疫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基因组分析和RNA测序技术的进步,多种非编码RNA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环状RNA(circRNA)具有多种细胞功能,其表达的改变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circRNA已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重要调节因子,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纤维化等。因此,circRNA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以circRNA的生物学机制为基础,综述了目前有关circRNA作为心血管疾病调节因子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唯一机制,对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具有积极意义。miRNA是具有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能力的非编码RNA。现已在人体中鉴定出数百种miRNA,它们几乎参与所有过程的调节,包括胆固醇转运、新陈代谢和维持胆固醇稳态。由于它们的尺寸较小,并且能够特异性调节基因表达,因此miRNA逐渐成为调节血脂异常和其他脂质相关疾病的靶标。本文概述了可调节RCT的miRNA,主要包括miR-33、miR-19b、miR-144-3p、miR-223、miR-378等,重点介绍这些miRNA调节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