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8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4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含0.02%吡格列酮的饲料对NOD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分析巨噬细胞在吡格列酮预防NOD鼠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2005-01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4周龄NOD雌鼠5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吡格列酮组(n=25)和对照组(n=26),分别摄食含0.02%吡格列酮的混合饲料和普通营养饲料。自10周龄开始,每周测尿糖1次,尿糖阳性后用血糖仪测血糖,连续两次血糖≥16.7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两组各取12周龄NOD雌鼠15只,处死前4d腹腔注射30g/L的硫代乙醇酸钠2mL,麻醉后摘除眼球法处死小鼠后腹腔灌洗收集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共同培养24d后收集上清,ELISA法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小鼠56只全部进入糖尿病发病率分析;进入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分析20只。①30周龄时,对照组25只小鼠有20只发生了糖尿病,发病率80.0%,平均发病时间为(139.2±38.2)d;吡格列酮组26只中有14只发生了糖尿病,发病率为53.8%,平均发病时间为(153.0±28.1)d,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②12周龄时对照组NOD鼠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吡格列酮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7.4±112.49),(448.9±92.18)ng/L;(551.2±108.23),(461.7±80.49)ng/L,P>0.05]。结论: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NOD鼠糖尿病的发生;吡格列酮对NOD鼠糖尿病和胰岛炎的预防作用可能与巨噬细胞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1997)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糖尿病分型诊断的新建议,1型糖尿病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两种亚型。遗传易感因素[如人白细胞抗原(HLA)-DQ/DR、胰岛素基因的可变串联重复序列(INS-VNTR)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等]与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饮食成分及化学毒素等)相互作用,致使免疫调节失衡[如辅助性T细胞(Th)1功能亢进,Th2功能减弱等],胰岛β细胞的免疫耐受性丧失而遭受免疫攻击,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换言之,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系由自身免疫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在全球的患病率日益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目前老龄人群中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类脂质伴侣家族,是联结肥胖、糖尿病与血管疾病的关键炎症分子,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FABP家族成员在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作为干预靶点的治疗价值以及成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为以FABP为代表的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药物研发提供证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筛查255例、病程≤1年2型DM患者的颈总动脉、髂总动脉及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AS斑块.分别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老年组有无亚临床AS者在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血脂谱、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初诊2型DM患者亚临床A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亚临床AS 14例(17.3%),中青年组16例(9.2%,P<0.01).股动脉亚临床AS检出率高于颈总动脉及髂总动脉(分别为8.6% 、 4.7% 和0.4%,P<0.001).与中青年组收缩压水平[(120±22)mm Hg]比较,老年组较高[(126±19)mm Hg,P<0.05];老年组无AS与亚临床AS比较,舒张压水平较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亚临床A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结论初诊2型DM患者部分存在亚临床AS,老年患者罹患率更高;不同部位亚临床AS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初诊2型DM伴亚临床AS的老年患者舒张压水平增高,其危险因素为老龄化、胰岛素抵抗、舒张压水平增高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α,25二羟维生素D3(1,25D3)对经典1型糖尿病(T1DM)Th1/Th2比值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6例新发病、GAD-Ab阳性的T1DM患者,6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NC);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分析VDR蛋白的表达;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法定量检测GAD65反应性分泌IFN-γ、IL-4细胞,分别代表Th1、Th2细胞.结果 (1)T1DM的PBMC胞核表达VDR;(2)T1DM组Th1、Th2、Th1/ Th2均值分别为18.0、3.0、6.0,NC组为2.5、3.5、0.71,T1DM组1,25D3作用后则分别为5.6、4.5、1.22,溶剂(无水乙醇)对照组分别为1.5、3.2、4.8.T1DM组的Th1及Th1/Th2均明显高于NC组(P<0.01);与溶剂组比较,T1DM组1,25D3作用后的Th1及Th1/Th2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间的Th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D3对T1DM患者的GAD65反应性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具有直接抑制作用,显著改善Th1/Th2的免疫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骨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女性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与健康人骨密度 (BMD)的差异。 方法 采用双能 X线吸收法 (DEXA)骨密度仪 ,测定 2 14例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 (DM组 )及 110 1例年龄和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女性健康人 (对照组 )腰椎及股骨近端的 BMD。 结果  DM患者各年龄段组腰椎及髋部各区域 BMD与相应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DM组的 BMD与病程无相关性 [r=- (0 .0 9~ 0 .0 1) ,P均 >0 .0 5 ]。 T2 DM组和对照组各部位 BMD与年龄和绝经年限呈负相关 [r=- (0 .4 2 2~ 0 .70 5 ) ,P均 <0 .0 1]。年龄≥ 5 0岁的 DM患者腰椎骨质疏松 (OP)患病率为 2 1.9% ,低于对照组的 31.4 % (P<0 .0 5 ) ;2组之间不同骨骼部位的 OP总体患病率 T2 DM组为 (2 2 .9±14 .9) % ,对照组为 (2 5 .4± 15 .6 )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女性 T2 DM患者 ,不同部位的BMD及 OP患病率与女性健康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10.
吲达帕胺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吲达帕胺(indapamide)2.5~7.5mg/d或双氢氯噻嗪50~75mg/d治疗10例中枢性尿崩症,治疗后第3天患者日尿量减少近一半,尿渗透压增高1倍多,治疗后第6天上述指标无进一步改善,两种药物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吲达帕胺治疗期间,血压和血清电解质未见明显变化。双氢氯噻嗪治疗后血钾下降。提示吲达帕胺是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一种新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