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和功能特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特点,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分离获得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胎肝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FLt3-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DC细胞增殖,成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同时检测D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速度低于正常人;DC表面标志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HLA-DR),CD-80(B7-1),CD-86(B7-2)和CD-1α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01),尤以CD-1α的降低更为显著,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并且与正常对照相比,其产生的IL-12水平降低,而NO水平却增高(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表型不成熟和功能的缺失,由此导致IL-12的产生和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可能是HBV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影响HBV感染慢性化的宿主因素及其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6,他引: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的肝脏感染,急性感染可致大约0.5%的患者死于爆发性肝炎,而慢性感染中,约25%的患者会变成不可治愈的肝癌,全世界死于由HBV感染所引起的肝癌人数每年超过一百万。急性和慢性肝病的不同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这种应答可以导致肝细胞的大范围的损伤,丧失必要的清除感染能力。目前还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应答不能清除病毒而使许多人成为慢性病毒的携带者。因此,HBV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是阐明有哪些宿主因素决定了HBV感染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这将有助于更好的治疗和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概率。宿主和乙型肝炎病毒的许多因素决定了HBV感染的临床 相似文献
3.
新型免疫活性细胞CIK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目的 观察人体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力及杀伤肝癌细胞活性.方法 采取健康自愿者的成分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通过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如IFN-γ,IL-1,IL-2,CD3 mAb)培养诱导成CIK细胞和LAK细胞,观察不同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做细胞表型动态分析,观察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与LAK细胞作对比,用MTT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效应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细胞活性.结果 CIK细胞在培养14 d后开始大量增殖且在含人血清的培养基中增殖数量最多,可达500多倍.经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属于异质细胞群,在培养过程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绝对数量获得了大量增殖,至56 d时可占细胞总数的51.26%,是CIK主要的效应细胞;实验表明,CIK细胞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活性明显优于LAK细胞.结论 CIK细胞是一种具有较强杀伤肝癌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有可能应用于抗肿瘤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病程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进行观察,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采集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柠檬酸钠新鲜抗凝血,经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CD3+CD4+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的CD3+和CD3+CD8+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1).肝硬化患者CD3CD19+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重度和轻中度患者(P<0.01).CD4/CD8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间无显著差异.肝硬化和重度患者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细胞的绝对细胞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1),且肝硬化患者CD3-CD16+56+细胞的绝对细胞数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的DNA载量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高水平病毒载量的患者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发展为重度和肝硬化的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数随病情的进展显著减少,主要表现为CD3+CD4+和CD3+CD8+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进行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型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急、慢性乙型肝炎(AHB、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 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表型和功能特点.方法 采集16例AHB急性发病期(发病后第1周)患者、72例CHB患者和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检测Treg频率,并分析其表面CD45RO、CD45RA、HLA-DR、CD95和细胞内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D4+ CD25+、CD4+ CD25-、CD4+和CD4-等细胞亚群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FoxP3 mRNA表达量.通过MACS免疫磁珠分选Treg,并应用[3H]掺入法检测Treg抑制抗-CD3抗体和HBV抗原刺激的PBMC增殖能力,并观察Treg对HBV抗原或抗-CD3抗体刺激自体PBMC分泌IFNγ的影响.结果 CD4+CD25 high Treg高表达CD45RO、HLA-DR、CD95和细胞内CTLA-4,低表达CD45RA,并且较特异的高表达FoxP3 mRNA.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Treg频率与健康对照(3.50±0.7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CHB组(3.90±1.44)%显著高于AHB组(3.10±0.87)%,P<0.05.Treg本身对于HBV抗原或抗-CD3抗体刺激没有明显的增殖反应和IFNγ分泌,但可抑制自体PBMC增殖和IFNγ分泌,其中对HBV抗原刺激引起的细胞反应抑制作用较强.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Treg较特异地表达FoxP3分子,能抑制HBV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这对于深入阐明CHB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SARS冠状病毒的特点和致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 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特点和起源 2003年3月以来,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该病毒含有完整的5'末端序列、编码序列和3'末端序列,全RNA基因组长度为29 727核苷酸,基因编码区的组成结构与其他冠状病毒类似。包括多个开放阅读框架(ORFs),分别编码病毒的多聚合酶蛋白(polymerase la,1b)和结构蛋白。冠状病毒主要结构蛋白有4种:囊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或称pe-plomer,又称之为E2蛋白,以下简称S)、小膜蛋白(smallmembrane protein,E)和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等。其中M糖蛋白结构分3个区,N区暴露于囊膜外,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和肝硬变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0
肝硬变是慢性肝病晚期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肝实质细胞广泛破坏和再生,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造成肝小叶和血管结构的无序化,结果常引起肝功能失代偿、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和肝癌等致死性并发症,长期以来,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初步阐明了肝硬变发病机制,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抗HBV感染新药——拉米夫定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硫代脱氧胞嘧啶(2’-deoxy-3’-thiacytidine,3TC),一种核苷类似物,近年来发现它通过阻断逆转录酶(依赖RNA的DNA多聚酶)活性有效地抑制HBV和HIV-1的复制,除了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还可能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终止肝硬化的发展;尤其是3TC不受人种、病毒感染的模式、野生型或基因组前C区突变的影响;此外3TC还能抑制肝移植受体和AIDS病人体内的HBV复制,该药和其它药物之间无显著的交互影响。因此3TC是高效、直接的抗HBV感染的药物〔1-3〕。3TC在临床的应用(已经正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