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 ,43岁 ,因“突发胸前区压榨性疼痛 1 5h”于2 0 0 2年 2月 2 7日凌晨 2 :30入院。体表心电图显示 :V2 ~V5ST段抬高 0 2~ 0 4mV ,Ⅱ ,Ⅲ ,aVF可见q波 ,ST段未抬高。入院诊断考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可疑下壁心肌梗死 ,KillipⅠ级。于 3:10am给予尿激酶 15 0× 10 4单位静脉溶栓治疗 ,同时辅以硝酸甘油、法安明、泡腾型乙酰水杨酸水溶片、舒降之、倍他洛克及钾镁合剂治疗。溶栓后 2h内胸痛无缓解 ,V2 ~V5ST段无下降 ,原来ST段未抬高的V6 导联也出现ST弓背向上抬高约 0 4mV ,未出现再灌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已有一系列大规划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应用阿斯匹林,β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改善急性心股梗死(AMI)患者的生存率,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仍不尽人意。国内外90年代医院及社区的调查资料显示:阿斯匹林应用率在70%以大多数达80%~90%;β阻滞剂应用率仅为20%~30%;ACEI亦在这一水平,而且前两者在老年及女性患者用率更低。由此可见AMI的治疗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经常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尤其是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与单腔起搏器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双腔起搏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生,然而调查研究表明植入双腔起搏器后患者的房颤发病率仍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9岁.因劳力性气促伴间歇下肢浮肿3年,如重4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8年,发现Ⅱ型糖尿病4个月。查体:血压130/80mm Hg(1 mm Hg=0.133kPa),高枕卧位,颈静脉怒张,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类搏动位于第六肋间左锁骨中线外4m处,心界明显向左下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1-2级收缩期杂音,肝脏肋下1指,剑突下3指,双下肢膝以凹陷性浮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2 129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组织多普勒显像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但仍有20%~30%对此无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有病例选择、左室电极位置以及起搏器参数设置等。众多研究表明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能准确反映心室不同步并预测CRT疗效,可用于指导病例选择。同时此技术可指导左室电极定位以及最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的设置,优化CRT治疗。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共 4 9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非选择性或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并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评价 ,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2 0 % ,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2 .6 % )。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 ,P <0 .0 0 1、P =0 .0 0 3) ,是其早期发现的指标。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2例行PCI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比较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患者 (A组 )与未并发者 (B组 )PC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结果 :A组患者PCI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远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PCI是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属支架表面光滑度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金属支架表面光滑度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支架光滑组(n=20)和支架粗糙组(n=20),分别将表面光滑和带有沟槽(深20μm)的两种金属支架各20枚植入大白兔的左或右髂动脉。术后5个月处死动物进行形态学分析,测定两组支架置入处血管管腔和血管的横断面积、内膜厚度和面积、内膜/中膜值,比较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变化。结果支架光滑组和支架粗糙组支架置入段血管管腔面积分别为(2.79±0.28)mm2和(2.07±0.28)mm2(P<0.05),内膜横断面积分别为(0.69±0.30)mm2和(1.48±0.32)mm2(P<0.05),内膜/中层值分别为1.27±0.47和3.08±0.89(P<0.05),此外,两组中层横断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光滑组支架内再狭窄率[(30±12)%]与支架粗糙组[(48±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两组血浆ET、TXB2、AngⅡ、hs-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支架粗糙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支架光滑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可能为球囊和支架的机械损伤所致,金属支架20μm深的微粗糙表面加重了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迁移及血小板的激活、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再狭窄的发生,表面微粗糙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反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RS波时限是否与心脏机械同步性相关。方法非连续入选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0例,按QRS波时限分为窄QRS组(QRS波时限<120 ms)及宽QRS组(QRS波时限≥120 ms),采用GE 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①室间机械延迟(IVMD);②室内同步性指数(TSI)并观察③收缩最延迟的部位,比较两组差异。结果窄QRS组的IVMD较宽QRS组窄(为11.5±8.2ms vs40.6±16.7ms,P=0.006),TSI两组无差异(88.6±35.9 ms vs 117.2±40.8 ms,P=0.09)。宽QRS组半数存在室间不同步,而窄QRS组则无室间不同步。宽、窄QRS组室内不同步的比例分别为71.4%、87.5%,两者无差别。收缩最延迟的部位可见于后间隔、侧壁、后壁及下壁,各自占38.6%、23%、23%及15.4%。结论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RS波时限与室内同步性不直接相关,但宽QRS波患者较常存在左右室间收缩的不同步。收缩最延迟部位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