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正护理交接班有利于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优质高效的交班报告是保证护理工作准确性与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院护理交班书写记录内容较繁琐、护理交班报告信息量大,且需呈现病区全天动态信息、重点患者病情变化、护理要点等,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依托数字化医院优势研发应用一体化护士工作站,其中病室交班报告模块将病室流动统计与电子护理记录单数据链接取代原病室交班报告本,还升级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儿童期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方法:选取60例儿童期重症肌无力患者为试验(CMG)组,50例健康对照儿童为正常对照(HC)组,采集2组儿童的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对其外周血中IL-23、IL-12/23p40及IL-17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HC组相比,CMG组外周血中IL-23、IL-12/23p40及IL-17A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儿童期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儿童期重症肌无力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参白解毒方(SBJDF)抑制结直肠癌(CRC)细胞HCT116增殖的药效及机制。方法 利用参白解毒方(0、0.25、0.5、1、2、4 g·L-1)处理HCT116细胞48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组、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形态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C-1探针检测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HCT116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参白解毒方对细胞周期,抗凋亡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参白解毒方有效抑制HCT116细胞活力,引起细胞形态改变,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2、4 g·L-1)组诱导HCT116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2、4 g·L-1)组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A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4 g·L-1)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2、4 g·L-1)组课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并下调抗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l蛋白(Bcl-xl)表达(P<0.05,P<0.01),降低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2、4 g·L-1)组可下调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κB激酶α(IKKα)、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p65蛋白(p-p65)的表达(P<0.05,P<0.01)。结论 参白解毒方有效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HCT116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木村-竹本(Kimura-Takemoto)分类法与OLGA分级系统评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程度及影响其一致性的因素,推广应用Kimura-Takemoto分类法评估CAG的严重程度,以达到低创伤、高效率检查高危萎缩黏膜,预防早期胃癌的目的。[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行胃镜检查且镜下评估为CAG的82例患者,应用Kimura-Takemoto分类法进行镜下萎缩程度分级,依据新悉尼系统标准予病理活检后,采用OLGA评估系统,结合胃黏膜萎缩程度进行分期。最后分析2个评估系统的相关性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Kappa一致性检验,Kimura-Takemoto分类法与OLGA系统对CAG的诊断结果具有中度相关性(R=0.541,P<0.001)及中等一致性(Kappa=0.433,P<0.001)。其中Kimura-Takemoto分型中O2~O3重度萎缩黏膜对应OLGA分级系统中Ⅲ、Ⅳ期中的CAG患者癌变风险较高,O2~O3(Ⅲ/Ⅳ)组别中27例患者,有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癌(其中1例胃窦部癌浸润至sm2,追加外科手术)。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Hp感染是影响2个系统诊断结果一致性的唯一独立因素(OR=2.955,95%CI1.150~7.592,P<0.05),而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家族史等对2个评估系统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Kimura-Takemoto分类与组织学上OLGA系统分期评估CAG的程度,具有中度相关性及一致性,故临床上可应用Kimura-Takemoto分类法低创伤、高效率评估背景黏膜,重视O2~O3(Ⅲ/Ⅳ)期的萎缩黏膜,达到快速筛查上消化道早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IGF-1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DNA-RNA)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胰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IGF-1RmRNA和IGF-1R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结果:IGF-1RmRNA和IGF-1R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2%和55.88%,在正常胰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和10.00%。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在胰腺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IGF-1R阳性表达明显强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病理Ⅲ、Ⅳ期组的IGF-1R阳性表达明显强于Ⅰ,Ⅱ期组(P<0.05)。IGF-1R表达阳性组的生存时间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IGF-1R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强且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双气囊内镜、胶囊内镜及全消化道造影对小肠出血病灶的总体检出率;通过自身对照,比较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分析胶囊内镜对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的影响。结果105例小肠出血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检出克罗恩病24例,腺癌15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2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10例,小肠间质肿瘤8例,小肠息肉8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6例,钩虫病5例,麦克尔憩室及多发憩室5例,小肠淋巴瘤3例,无明显异常9例,阳性率91.4%(96/105)。其中40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75.0%(30/40);75例患者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病变检出率33.3%(25/75)。根据胶囊内镜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90.0%(36/40),而根据临床特征及消化道造影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69.2%(45/65)。结论小肠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小肠良性溃疡(包括克罗恩病)、肿瘤、慢性炎症,其次是息肉、血管畸形、寄生虫感染、麦克尔憩室及淋巴瘤等。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高于胶囊内镜,胶囊内镜能提高1次双气囊内镜明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崔丽  肖君霞  李丽荣 《护理研究》2003,17(5):285-286
外科经常采用经皮腹腔穿刺术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1] 。腹腔穿刺术失败是困惑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 ,也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采用传统的腹腔穿刺针易致腹直肌或肠管壁血肿[2 ] 。近年来 ,虽然腹腔穿刺针经反复改进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对腹壁较厚易造成穿刺失败。有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