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47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67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140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357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1篇
  8篇
中国医学   37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素-1(ET-1)表达及其与眩晕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62例为眩晕组,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cy、TNF-α及ET-1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性眩晕发生的相关因素,观察血清Hcy、TNF-α及ET-1表达与眩晕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眩晕组血清Hcy、TNF-α及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TNF-α及ET-1高表达是导致颈性眩晕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眩晕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Hcy、TNF-α及ET-1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眩晕组患者血清Hcy、TNF-α、ET-1水平与眩晕残障评估表(DH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血清中Hcy、TNF-α及ET-1高表达,其水平与眩晕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中医科诊治的12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天舒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随访期为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和脑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明显改善率是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眩晕平均每月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和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评分、情绪评分、功能评分及DHI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良好,可改善临床症状,缩减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在躯体及情绪维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特发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复位次数、前庭冷热试验、复位后残余眩晕是否与复发率存在关系。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手法复位成功的84例特发性HSC-BPPV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Barbecue滚转手法复位。根据复位次数分为A组(<3次)和B组(≥3次);根据患者复位后有无残余眩晕,分为C组(无残余眩晕)和D组(残余眩晕),观察复发率。所有患者均行前庭冷热试验检查。结果 本研究显示A组(20.9%)与B组(26.8%)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C组(11.8%)与D组(32.0%)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复位后存在残余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率高;复位后存在残余眩晕并伴有前庭冷热试验异常的患者复发率最高(66.7%);复发率最低的为复位次数<3次且复位后无残余眩晕的患者(6.3%)。结论 HSC-BPPV复发率与复位次数无关,冷热试验异常与残存眩晕相关,复位后残余眩晕伴前庭冷热试验异常提示患者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范金茹教授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诊治眩晕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颈性眩晕多表现为眩晕、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范师认为颈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头颈,肝肾亏虚为本,病性因素多为痰瘀。强调分急性期、缓解期治疗,注重气之升降--引痰饮血瘀下行而出,津气上行以荣脑。自拟颈痹眩晕方,为升降散合泽泻汤加减而成,组方精当,临床运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西医治疗以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常因依从性差的原因导致血压控制不佳,而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于首次发现高血压的患者,可明显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血压病在中医学中属"眩晕",在临床中常常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治疗眩晕,本文通过跟师医案及临床收集介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眩晕临证方药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阳通脉方联合抗抑郁药及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PV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及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通脉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4周,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国际眩晕评分量表(DH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 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 23%(P 0. 05)。治疗后2组躯体症状评分、心理因子评分、社会功能评分、DHI总分、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治疗后对照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 0. 05),观察组PT、APTT明显延长,且长于对照组,FIB及D-D水平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 0. 01)。随访期间,观察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2. 82%、17. 95%,2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PPV患者在抗抑郁药及认知行为干预的基础上应用温阳通脉方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有效降低患者各种负面情绪,同时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及眩晕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天麻素及康复治疗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辽宁省金秋医院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及老年综合科等确诊的老年BPPV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5例。A组给予强迫体位治疗与天麻素治疗,B组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天麻素及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障碍积分,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最大血流速度。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33%(24/45) vs 91.11%(41/45),P0.05]。2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眩晕残障量表积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 3±3. 3) vs (24. 2±4. 1),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RVA、LVA、BA最大血流速度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RVA、LVA、BA最大血流速度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天麻素及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老年BPPV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防眩汤合温胆汤对痰浊中阻型周围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入院治疗的40例痰浊中阻型周围性眩晕症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抗组胺及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防眩汤合温胆汤,治疗7 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总分、总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下配合口服中药防眩汤合温胆汤对痰浊中阻型周围性眩晕症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残余症状的康复治疗疗效。方法:BPPV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症状持续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组颈部不适、头晕、走路不稳症状持续时间更短(P0.05);干预前,2组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DHI评分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DHI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干预前,2组HADS-T、HAD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HADS-T、HADS-A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ADS-T、HADS-A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低(P0.05)。结论:对BPPV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指导,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维持正常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