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7篇
  免费   1249篇
  国内免费   690篇
耳鼻咽喉   326篇
儿科学   124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443篇
口腔科学   339篇
临床医学   5764篇
内科学   1172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1205篇
特种医学   2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17篇
综合类   1480篇
预防医学   1346篇
眼科学   161篇
药学   599篇
  66篇
中国医学   655篇
肿瘤学   1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501篇
  2021年   841篇
  2020年   978篇
  2019年   708篇
  2018年   663篇
  2017年   692篇
  2016年   637篇
  2015年   548篇
  2014年   1016篇
  2013年   1723篇
  2012年   782篇
  2011年   755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594篇
  2006年   489篇
  2005年   358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COPD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采用常规肺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为常规训练组,从采用ACBT干预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为ACBT组,从采用常规肺康复训练联合ACBT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为常规训练+ACBT组。对比3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HRV指标[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的间隔50 ms以上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以及高频(HF)]、肺功能指标[第1 s用气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康复情况[6分钟步行距离(6MWD)、Borg呼吸困难评分(BS)]及生活质量(CRQ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12周后,3组患者的HRV指标、肺功能指标及CRQ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常规训练+ACBT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ACBT组和常规训练组(均P<0.05);3组患者干预12周后的6MWD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均P<0.05),B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均P<0.05),规训练+ACBT组的6MWD评分显著高于ACBT组及常规训练组,BS评分显著低于ACBT组及常规训练组(均P<0.05)。结论 ACBT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对COPD康复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提升患者肺功能,促进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ICU机械通气患者96例,将2019年1月-12月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12月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循序渐进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神经肌肉功能、肌力、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神经肌肉功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获得性肌无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神经肌肉功能,降低ICU获得性肌无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压疮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及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江苏省“十三五”期间康复医疗资源配备的情况及其发展。方法 通过卫生健康委系统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发放电子版调查表,回顾性调查2015年至2019年康复资源的发展。结果 与2015年相比,2019年末江苏省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占比提高3.42个百分点;开展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占比提高5.67个百分点;每百万人口拥有康复科编制床位数增加127张,实有床位数增加142张;临床早期康复介入每百万人口增长4 326人次;每百万人口拥有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增加91人,其中康复医师增加25人,康复治疗师增加31人,康复护士增加29人,其他康复行业从业人员增加6人;康复从业人员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比例增高1.65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增高1.27个百分点。结论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各类康复资源配置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肿瘤化疗科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保持通常的自我护理,锻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居家康复训练指导,并通过检测患者淋巴水肿手臂周径大小、患肢间体积差异、肩部关节运动范围、手臂肌肉力量、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估康复锻炼对淋巴水肿治疗的作用。 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为期至少6周的干预康复后,与对照组相比,锻炼组的淋巴水肿手臂周径大小有所下降(P<0.05),手臂体积也随之变小(P<0.05);锻炼组的肩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情况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此外,在锻炼组中患者的手臂屈曲肌、外展肌、外旋肌、内旋肌和水平内收肌的肌力水平都显著增强(P<0.05);最后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之后发现,锻炼组患者各方面的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 结论康复锻炼对于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淋巴水肿的康复和预后,这为居家康复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运动疗法作为极具特色的康养健身运动疗法,在防病治病中的宝贵价值备受国际康复医学界关注。而慢性筋骨病是骨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杂病,临床呈现出“一大五多五高”的特征,成为当前重大的健康问题与临床防治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特点以及其在慢性筋骨病康复中的应用原理、原则及优势作用,提出以传统运动疗法为依托,构建慢性筋骨病防病治病应用方法模式;以三因制宜为指导,构建医院-社区-团体-患者为一体的康复管理模式;以“治未病”工程为支撑,构建慢性筋骨病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模式;为切实提高防、控、治的能力与水平找准抓手与路径,为构建慢性筋骨病康复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髋臼骨折围手术期康复临床路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社区环境下2型糖尿病三种运动相关干预模式健康效益的范畴及研究架构,系统综述社区环境下2型糖尿病患者3种运动相关干预模式、干预方案及其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sGeriatric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aims to restore function, marked by physical performance, to enable patients to return and remain home after hospitalization. However, after discharge some patients are soon readmitted, institutionalized, or may die. Whether changes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during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se short-term adverse outcomes is unknown.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during geriatric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with short-term adverse outcomes.DesignObserv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Setting and Participants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inpatients of the REStORing health of acutely unwell adulTs (RESORT) cohort study of the Royal Melbourne Hospital (Melbourne, Australia) were included.MethodsThe change from admission to discharge in the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 score, balance, gait speed (GS), chair stand test (CST), and hand grip strength (HG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readmission, incidenc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mortality, and ≥1 adverse outcome within 3 months postdischarge.ResultsOf 693 inpatients, 11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572 patients (mean age 82.6 ± 7.6 years, 57.9% female) had available physical performance data. Within 3 months postdischarge, 47.3% of patients had ≥1 adverse outcome: readmission was 20.8%, institutionalization was 26.6%, and mortality was 7.9%. Improved SPPB score, balance, GS, CST, and HG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mortality. Improved GS was ad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of readmission [odds ratio (OR) 0.35, 95% CI 0.16-0.79]. CST score had the largest effect, with a 1-point increase associating with 40% lower odds of being institutionalized (OR 0.60, 95% CI 0.42-0.86), 52% lower odds of mortality (OR 0.48, 95% CI 0.29-0.81), and a 24% lower odds of ≥1 adverse outcome (OR 0.76, 95% CI 0.59-0.97).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Improvement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of short-term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mortality indicating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during geriatric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