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66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3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兴起, 智慧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健康中国"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 智慧医学相关技术已逐渐融入到泌尿系统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决策及随访等疾病全程管理中。本文将梳理智慧医学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前景, 以期为广大泌尿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基于表面肌电图人体运动意图识别的研究方法和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人体腰椎模型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准性。方法 利用O型臂影像系统对模型进行正侧位扫描,并三维重建,获取3D-CT数据,传入手术机器人系统,规划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进钉方向。手术机器人系统利用3D-CT数据自动注册后,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置钉前后的3D融合图像,按照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的准确性。结果 共置入3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37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2枚螺钉突破椎弓根的内壁2 mm以内。螺钉与原规划钉道的平均偏移距离为(1.45±0.67)mm。螺钉在进钉点的滑移方向:内下方16枚(41.03%),外上方6枚(15.38%),下方6枚(15.38%),外下方5枚(12.82%),内上方4枚(10.26%),内方1枚(2.56%),上方1枚(2.56%)。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置入椎弓根螺钉具有较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达芬奇Xi机器人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定位肝脏肿瘤实现精准肝切除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5月期间20例吲哚菁绿荧光定位联合达芬奇Xi机器人肝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0例均在达芬奇Xi机器人下完成肝肿瘤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5 min(70~105 min),术中出血量110 ml(50~200 ml ),术后住院时间7 d(5~9 d)。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出现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肝细胞肝癌10例、肝细胞异型增生和胆管异形增生1例、胆管细胞癌6例、肝硬化伴肝脏炎性改变1例、腺癌(胃肠道转移)2例。20例均为R0切除,愈合良好出院。 结论在熟练完成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的基础上,开展吲哚菁绿荧光定位联合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系统精准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机器人系统在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62例颅内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立体定向机器人系统引导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并随访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穿刺置入手术通道均一次性成功,术后CT证实手术实际路径与规划路径基本符合,血肿清除率91.3%,未出现医源性损伤。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KSP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立体定向机器人与神经内镜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微创、精准、安全的现代手术理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