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6篇 |
免费 | 27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7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4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81篇 |
内科学 | 148篇 |
神经病学 | 350篇 |
特种医学 | 61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663篇 |
预防医学 | 23篇 |
药学 | 325篇 |
中国医学 | 26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61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专方脑脉解痉汤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围术期DCI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前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1号方;术后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2号方。对照组:基础治疗+尼莫地平。比较各组入院3d、7d、14d时DCI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微血栓数目、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二磷酸腺苷(ADP)水平;出院时、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总体死亡率。结果 14d时评价56例,死亡4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90d随访终点评价病例数为54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失访1例,死亡1例,均为对照组患者。治疗组DCI发生率、NIHSS评分、微血栓数目在7d、14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7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水平在7d、14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P水平在7d、14d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计死亡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抑制PAF及ADP活性,减少微血栓的形成,降低aSAH患者DCI发生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血管内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注射是否可以降低 tPA 单独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手术,将健康雄性 SD 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缺血2 h 和4 h,再灌注30 min 后通过大脑中动脉单独注射 tPA,或联合注射 EPO(800 IU/ kg)及 tPA。结果局部血管内低剂量 EPO 联合 tPA 注射可以减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 后的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脑水肿和脑出血,并且没有产生血液学不良反应。局部血管内低剂量 EPO 联合 tPA 注射组与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联合 tPA 注射组比较,p-AKT 和 p-ERK 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大鼠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低剂量 EPO 和 tPA 联合使用,可减少 tPA 单独使用时的不良反应,并发挥 EPO 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 AKT 和 ERK 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 RIPC 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21只健康雄性 SD 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7),MCAO 组(n=7),RIPC+MCAO 组(n =7)。在 MCAO 手术前连续3 d,进行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处理(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每天3次)。在缺血2 h-再灌注24 h 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 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的 iNOS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 MCAO 手术过程中,3组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sham 组相比,MCAO 组大鼠再灌注24 h 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 RIPC+MCAO 组大鼠神经功能较 MCAO 组大鼠得到明显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2)再灌注24 h 时,与 sham 组相比,MCAO 组大鼠脑梗死侧 iNOS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 MCAO 组相比,RIPC+MCAO 组大鼠脑梗死侧 iNOS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RIPC 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脑缺血大鼠脑内 iNOS 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脑卒中病人及时确诊、积极治疗、评估病情具有重要意义。脑电图检查具有方便易行,适于床旁操作;可重复性好;不受运动、语言等功能损伤的限制等优点。脑电图可以协助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帮助病灶定侧,发现继发性癫痫,监测药物效果及预测昏迷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及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芪注射液组,每组24只,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评价术前、术后、给药7 d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微血管密度,RT-PCR 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 HIF-1α mRNA 和 VEGF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给药7d后黄芪注射液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微血管密度、HIF-1α mRNA和VEGF mRNA表达水平、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HIF-1α/VEGF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但该方法仍存在技术要求高、模型差异性大、动物死亡率高等缺陷.因此,如何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高的MCAO动物模型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实验动物、麻醉药物、栓线的选择,手术流程、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MCAO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9.
10.
Model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NHP) are advantageous for investigating mechanism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juries and testing of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However, issues of reproducibility and survivability persist in NHP models of CNS injuries. Furthermore, there are currently no pediatric NHP model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 Therefore, we have developed a NHP model of cortical focal ischemia that is highly reproducible throughout life to enabl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ownstream consequences of injury.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ial occlusion was induced through intracortical injections of endothelin‐1 in adult (n = 5) and neonatal (n = 3) marmosets, follow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hist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RI revealed tissue hyperintensity at the lesion site at 1–7 days followed by isointensity at 14–21 days. Peripheral macrophage and serum albumin infiltration was detected at 1 day, persisting at 21 days. The proportional loss of total V1 as a result of infarction was consistent in adults and neonates. Minor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as detected at 21 days at the lesion core, while neovascularization was detected in neonates, but not in adults. We have developed a highly reproducible and survivable model of focal ischemia in the adult and neonatal marmoset primary visual cortex, demonstrating similar downstream anatomical and cellular pathology to those observed in post‐ischemic huma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