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9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3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61篇
  2篇
中国医学   86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144部,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黄饮子的历史发展源流、主治病证、制方原理、用药剂量、制剂方法、煎服方法等,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著《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藏菖蒲、远志12味药物组成,主治喑痱。后世记载的地黄饮子多遵从《宣明论方》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且临床应用有所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199条文献中,喑痱最多,约占总病证的一半;其次为中风,约占五分之二;亦用于暴喑、痿证、眩晕、遗尿等病证。地黄饮子治疗病证范围较广,但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俱亏"。其制方独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在有药物用量记载的56条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继承了《宣明论方》的记载:"等分,上为末,每服3钱。"药物用量总体偏轻。制剂多为汤剂、煮散,在煎服方法上主张"浊药轻投""数滚即服""不计时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竹叶石膏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疗效。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竹叶石膏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肺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等评分变化以及疗效。结果:在FEV1%、FEV1等肺功能指标上,两组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mMRC、CAT等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总体为82.5%(33/40),观察组总体为95.0%(38/40),二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竹叶石膏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AECOPD的疗效确切,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临床症状,且利于其预后康复,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分子机制并分析预测其靶标和药物作用通路。方法检索并下载GEO中与采用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集。通过获取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分析六味地黄丸干预前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中差异表达基因变化,并将这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与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绝经女性血液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取交集,获得两对比组中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O)对获得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从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三方面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利用生物通用交互数据集库(BioGRID)分析获得与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产物互作的蛋白质,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实现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的可视化。应用中医药数据库(BATMAN-TCM)对六味地黄丸主要中药成分的靶标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六味地黄丸干预后,得到1 3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322个,下调表达基因1 027个。58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与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相关,六味地黄丸干预后43个基因下调,15个基因上调。六味地黄丸主要中药成分的10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靶标为ESR1, FGFR2, MED1, PGR, PRKCB, PTGS1, PTGS2, TRIM24, VDR, WNT4。与六味地黄丸干预组差异表达基因对比分析,ATF2, FBXW7以及RDX基因在干预后呈现显著差异表达。结论 ATF2, FBXW7和RDX基因为参与六味地黄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分子调控机制的关键基因。六味地黄丸主要中药成分的10个共同靶标基因中,ESR1, FGFR2, MED1, WNT4为六味地黄丸干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等相关内分泌疾病的潜在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给予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比照组(42例)予以西药治疗;实验组(42例)给予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对比用药效果。结果:实验组糖尿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水平、用药后不同时间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优于比照组明显(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于临床接受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后,利于病情疗效提升、血糖控制水平提升以及不同时间段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89-192
地黄饮子是治疗暗痱证的重要方剂,但历代医家对其具体组方多有歧义,病因病机也较为混乱,令人难以理解与把握。其中《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为常用方,主治瘖痱证,现代医家常将其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的诊疗中。本文从组方意义、药理机制、现代临床应用叙述地黄饮子治疗暗痱证的研究概况,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贾维宁  陈体辉  罗玉辉  理习阳 《世界中医药》2020,15(7):1038-1041,1046
目的:分析知柏地黄丸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患者性激素水平级妊娠结局的影响,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DOR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激素人工周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辨证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血流动力学指标、Treg免疫细胞情况、性激素指标及2组患者随访期内的妊娠结局、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下调DOR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末期流速(D)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基础雌二醇(E2)、FSH/LH水平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且在提升患者Treg细胞占比、CD4+T、CD8+T、CD4+T/CD8+T、自然受孕率、辅助生育技术受孕率方面效果更优(均P<0.05);且并未提高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P>0.05)。结论:知柏地黄丸辅助激素人工周期治疗法加减辨治DOR,可有效提升患者Treg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卵巢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性激素水平,提升DOR患者妊娠结局水平,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加减方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84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原则选出12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其余72只大鼠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筛选60只模型大鼠,每组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尼莫地平组(0. 011 g·kg~(-1)),地黄饮子加减方高、中、低(4. 54,2. 27,1. 14 g·kg~(-1))剂量组。连续灌胃30 d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CA1区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 0. 01),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均有不同程度地损伤,凋亡率显著增加(P 0. 01),PI3K,Akt的积分吸光度和平均积分吸光度明显降低(P 0. 01),Caspase-3的积分吸光度和平均积分吸光度显著增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 0. 05,P 0. 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 0. 05,P 0. 01),PI3K,Akt的积分吸光度和平均积分吸光度值显著增高(P 0. 01),Caspase-3的积分光密度和平均积分吸光度不同程度降低(P 0. 05,P 0. 01)。结论:地黄饮子加减方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潜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抑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陆地黄汤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及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60例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 mg,1次/d,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水陆地黄汤,1剂/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临床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LB)、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Q)、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5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MDA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SOD、GSH-Px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PG、2 hPG、HbA1c、mALB、24 hU-PQ、eGFR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结论:水陆地黄汤联合盐酸贝那普利可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状态,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梳理古代文献中有关百合地黄汤的条文,以期了解百合地黄汤的历史沿革和方义演变,为其成药开发提供文献学支持,为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古籍数据库中以“百合地黄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摘录记载了百合地黄汤的方、药、量、制、治、论等信息的古籍条文,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古籍和条文,提取朝代、书名、作者、举句、剂量、煎服法、方解、证型等关键信息,并进行文献分析,以了解百合地黄汤的组成、药材基原、炮制、剂量、功能主治、煎煮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及方义演变情况。结果:最终纳入古籍101本,共计165条。百合地黄汤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由百合和地黄两味药组成,用于治疗百合病。随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载录了本方,并增加生地黄汁至两升。宋及宋之后,因度量衡制度的改变,百合地黄汤在药物剂量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化,此外宋代在炮制和服用量上略有变化。明代在地黄炮制上略有变化,明清代文献多为注释、方解,重在阐述百合地黄汤的病因病机。结论:百合地黄汤首见于汉代,历代古籍均有记载,源远流长,但其历代变化不多,以药物剂量方面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Huayu Wan (化瘀丸, HYW) in combination of chemotherapy of tumor treatment. Methods: HYW serum was added in Lewis cells to assess its impact on fluorescent doxorubicin delivery in vitro. Then, Lewis tumor cells was implanted in C57BL/6 mice via xenograft transplantation. Tumor growth was measured and signal intensity corresponding to blood flow was assessed by 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LDPI). Finally, the effect of HYW on the efficacy of doxorubicin was studied. Results: HYW can improve the transfer of fluorescent doxorubicin into cells. The blood flow signal in the tumor tissues of the HYW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Furthermore, HYW improved drug delivery of doxorubicin to tumor tissues, and this ac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HYW-induced microvascular proliferation (P<0.01). Conclusions: HYW can promote microangiogenesis and increase blood supply in tumor tissues, which in turn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metastasis. At the same time, HYW increases drug delivery and improves the efficacy of chemotherapy drugs through vascular proliferation. Therefore, rational judgment must be exercised when considering applying HYW to an antitumor regi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