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归脾丸加减对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归脾丸加减治疗,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IL-2、sIL-2R、凝血功能、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症状积分变化;完成治疗后统计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IL-2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CD8+、sIL-2R则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CD8+、sIL-2R显著低于于对照组,余均高于对照组(P<0.05)。2)完成治疗后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完成治疗后2组黄体生成素(LH)、促排卵生成素(FSH)、雌二醇(E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完成治疗后2组月经周期、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天数、神疲乏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反应、体质量增加、肝功能异常、乳房胀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丸加减能提高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免疫功能,抑制IL-2、sIL-2R,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女性的工作及生活.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对调理冲任、平衡阴阳、有效控制病情等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与围绝经期女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检测两组的血脂、血压、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病例组患者的病程、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体重指数、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FBG、LDL-C、HbA1C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L-C升高和高血糖与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对合并睡眠障碍的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行开放对照研究,单日就诊符合标准的患者为观察组(29例),应用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双日为对照组(31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4周后,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浆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采用改良的 Kupperman 评分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1例中途前往外地退出观察。治疗前两组性激素水平、躯体症状程度、PSQI 和 HAMD 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E2水平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躯体症状明显减轻(Z =3.95,P <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治疗后两组 PSQI 和 HAMD 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 <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疗程末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帕罗西汀能有效缓解女性围绝经期的抑郁症状及改善睡眠质量,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生物反馈康复锻炼方案在不同类型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SUI患者146例,按照不同类型分为围绝经期SUI(围绝经期组)和产后SUI(产后组),每组73例,均采用盆底肌肉生物反馈康复锻炼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1 h尿垫实验结果、总体疗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及依从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1 h尿垫实验结果、总体疗效、ICI-Q-SF评分、PFIQ-7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产后组患者改善的幅度较大;两组患者在合理用药、定期复查、合理饮食等五项医生要求的项目上依从性情况较好,但产后组患者的依从性情况更好(P<0.05).[结论] 盆底肌肉生物反馈康复锻炼法有助于SUI盆底肌力的恢复,依从性较好,相对围绝经期SUI,产后SUI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96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口服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炔诺酮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痊愈率为41.67%,总有效率为56.25%;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南京东路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浦区社区围绝经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2个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东路社区40~60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677例妇女中自然绝经者386例,平均绝经年龄为49.36±3.71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0.3%。在13项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前5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53.2%)、骨关节痛(47.6%)、性生活障碍(45.2%)、眩晕(41.5%)、疲乏(41.2%)。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工作、性生活满意度及是否患有慢性病与围绝经期症状有相关性。结论:绝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依托社区,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降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女性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首发抑郁障碍的关联,以探索此时期抑郁障碍发生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63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首发抑郁障碍汉族女性患者为病例组,131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健康汉族女性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功能三等位多态位点及其第2内含子上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位点Stin2的基因分型。结果:5-HTTLPR功能三等位多态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等位基因和LALA基因型为此时期抑郁障碍患病的危险等位基因和基因型。Stin2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TTLPR与Stin2位点构建的单体型中L12单体型与患病存在关联。结论:5-HTT基因多态性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抑郁障碍的发生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Accumulation of body fat is known to be beneficial to bone mass through increased body weight. However, not all the skeleton is loaded by body weight. Therefore, we assume that fat stores would exert different effects on bone mass at different skeletal sites. In this study, 84 perimenopausal Chinese women were recruited. Using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total body fat mass (TBFM), total body lean mass (TBLM), percent body fat (PBF), and total body and regional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ere measure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BF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BMD at ribs and both arms (all P < 0.05). After adjusting for TBLM, PBF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MD at head, ribs, both arms, and whole body (all P < 0.05). With adjustment for body weight and height,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BF and BMD was present, not only at ribs and arms but also at legs and whole body (all P < 0.05, except right leg, at P = 0.09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leg BMD (all P < 0.001). Body weigh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BFM (r 2 = 0.783, P < 0.001) and TBLM (r 2 = 0.770, P < 0.001).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increased body fat stores would exert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BMD, but this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on non-weight-bearing bone. On weight-bearing bone,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increased body fat could be offset or outweighed by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increased body w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