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277篇
  免费   18141篇
  国内免费   11997篇
耳鼻咽喉   3644篇
儿科学   2634篇
妇产科学   3168篇
基础医学   16109篇
口腔科学   3342篇
临床医学   55342篇
内科学   26153篇
皮肤病学   3441篇
神经病学   6029篇
特种医学   86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4篇
外科学   17727篇
综合类   95064篇
预防医学   35443篇
眼科学   2671篇
药学   45590篇
  289篇
中国医学   38495篇
肿瘤学   9432篇
  2024年   1135篇
  2023年   6622篇
  2022年   6580篇
  2021年   7684篇
  2020年   8499篇
  2019年   8660篇
  2018年   4643篇
  2017年   7547篇
  2016年   8495篇
  2015年   9595篇
  2014年   14873篇
  2013年   14643篇
  2012年   20272篇
  2011年   21386篇
  2010年   19204篇
  2009年   20451篇
  2008年   30135篇
  2007年   25500篇
  2006年   22415篇
  2005年   26124篇
  2004年   17145篇
  2003年   12232篇
  2002年   10322篇
  2001年   9186篇
  2000年   7028篇
  1999年   5842篇
  1998年   4874篇
  1997年   4001篇
  1996年   3327篇
  1995年   2858篇
  1994年   2521篇
  1993年   1911篇
  1992年   1570篇
  1991年   1524篇
  1990年   1350篇
  1989年   1300篇
  1988年   632篇
  1987年   484篇
  1986年   365篇
  1985年   249篇
  1984年   94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索芫根调控肠道免疫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PF级BALB/c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SC1组小鼠每只每次灌胃芫根提取液150 μL,SC2组小鼠每只每次灌胃绞碎芫根原浆悬液150 μL,NC组小鼠每只每次灌胃生理盐水150 μL,连续7 d每日灌胃一次。分别取每组小鼠小肠组织样品提取RNA,总RNA的质检合格后,进行转录组测序。按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揭示差异表达高度富集的免疫相关通路。从免疫角度分析芫根灌胃小鼠小肠组织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27733条 mRNA的表达,SC1组与NC组比较,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635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236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399个;SC2组与NC组比较,显著差异表达基因2872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2233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639个(P<0.05)。按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聚类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白介素分泌、干扰素反应、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及维生素和脂肪消化吸收等途径的富集度在两个芫根组中均居于前20位(P<0.01),肠黏膜趋化因子CCL20和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274等免疫蛋白编码基因差异表达显著且同属于上述多个免疫通路。结论 芫根灌胃小鼠小肠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白介素分泌、干扰素反应、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等途径高度富集,提示芫根对肠道免疫系统及肠黏膜功能的调节,其中CD274的表达上调和CCL20的表达下调提示诱导M1型巨噬细胞极化和T细胞活化可能是芫根调控免疫和维护肠道正常结构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3.
4.
2016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0%和43.16%[1]。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其基本病变为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平滑肌增殖迁移、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形成。后期的斑块结构复杂、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易引起急性临床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5.
田玥  邹健 《现代肿瘤医学》2022,(23):4377-4382
胃癌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常因确诊疾病较晚而影响治疗效果,胃镜活检后的病理虽然作为确诊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此方式过程痛苦,操作复杂,费用较高,且具有侵入性,可能会导致患者拒绝操作而难普及于临床,因此积极找寻胃癌有效的监测指标十分必要。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维生素与胃癌的相关关系,并试图通过摄取某些维生素降低胃癌发生率,延缓病情及改善预后,也有通过检测血清中维生素的水平给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帮助。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2及叶酸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血清中水平与胃癌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临床胃癌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封装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L)中自组装得到胶束, 考察其制备工艺并对产物进行表征, 同时进行体外抗胶质瘤细胞活性评价。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Tan ⅡA-GL/Micelle, TGM)。测定TG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以及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GM的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GM的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TGM的药物释放情况。倒置荧光显微镜考察TGM体外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能力;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的具体机制; MTT法考察游离Tan ⅡA、游离GL和TGM分别对鼠源性脑胶质瘤细胞GL261的细胞毒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游离Tan ⅡA、游离GL及TGM对GL261的细胞凋亡作用。  结果  薄膜分散法是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的最佳工艺方法; TGM粒径约为(121.87±5.85)nm, Tan ⅡA包封率为(88.54±14.27)%, 呈类球形形态, 制剂均一稳定; 可在5 h左右释放包载药物。TGM具有良好的跨BBB能力; 脑胶质瘤细胞摄取自组装胶束的机制为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来进行制剂的摄取; 对于脑胶质瘤细胞GL261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 TGM相较于Free TanⅡA、Free GL组显著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促细胞凋亡率分别由12.28%、13.32%上升至31.16%。  结论  GL与Tan IIA通过自组装形成了纳米胶束,有效克服TanⅡA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差等缺点。TGM可有效跨越BBB,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被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与促细胞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日常使用中遇到的Brilliance 16排螺旋CT高压系统、机架以及控制器局域网络(CAN)通讯等故障现象进行分析与维修,最终通过更换滤波电容、机架数据采集控制器(DMC)电源以及信号刷等配件得以排除故障。通过对故障准确判断以及合理运用厂家Service模式下的维修工具软件快速解决故障,保障了影像科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细叶亚菊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TLC)对细叶亚菊进行定性分析;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方法对细叶亚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检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细叶亚菊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结果 确定了细叶亚菊的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TLC鉴别显示,供试品(细叶亚菊药材)与对照品(绿原酸、异绿原酸A)在相应位置上均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13批细叶亚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8.55%-13.07%、6.81%-12.68%、1.11%-3.53%、8.41%-11.64%;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72%-0.440%、0.283%-1.324%(n=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准确稳定,可为细叶亚菊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暂规定细叶亚菊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8.0%,绿原酸不得少于0.2%,异绿原酸A不得少于0.6%。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部分NEC存活患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尚未发现NEC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快速发展,其对生物体内参与生化反应的中间产物及终产物进行动态的定性定量分析,从系统的角度解释疾病发生和发展,在NEC早期诊断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NEC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NEC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