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17篇
  免费   1230篇
  国内免费   610篇
耳鼻咽喉   65篇
儿科学   129篇
妇产科学   129篇
基础医学   630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6538篇
内科学   3398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4356篇
特种医学   19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2370篇
综合类   10658篇
预防医学   1405篇
眼科学   108篇
药学   4301篇
  33篇
中国医学   1947篇
肿瘤学   3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444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734篇
  2019年   693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677篇
  2016年   741篇
  2015年   877篇
  2014年   1596篇
  2013年   1750篇
  2012年   2308篇
  2011年   2556篇
  2010年   2440篇
  2009年   2519篇
  2008年   2614篇
  2007年   2543篇
  2006年   2347篇
  2005年   2277篇
  2004年   1820篇
  2003年   1679篇
  2002年   1300篇
  2001年   1007篇
  2000年   753篇
  1999年   595篇
  1998年   538篇
  1997年   510篇
  1996年   424篇
  1995年   358篇
  1994年   314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双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对微小动脉瘤及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检出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例、动脉瘤显像情况、瘤体大小检出情况。结果90例患者经双源CTA检查显示:84例患者为单发动脉瘤,6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双源CTA检出动脉瘤位置、个数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总计96个。大脑前动脉A1段6个,A2段3个;大脑中动脉M1段5个,M1M2交界处2个;基底动脉12个;后交通动脉12个,前交通动脉18个,颈内动脉38个。96个动脉瘤均表现为瘤壁钙化特点。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100.0%(96/96)。两种诊断方式对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例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的动脉瘤显像清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检出动脉瘤长轴、短轴、瘤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显示微小动脉瘤10个,接近颅底部位的C3~C5段动脉瘤8个;双源CTA对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均为100.0%。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双源CTA诊断,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具体位置、形态特点等,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使用AVF行MHD治疗的患者186例,根据随访过程中超声检查AVF是否出现并发症[狭窄和(或)血栓]分为并 发症组48例和非并发症组138例,收集2组患者透析龄、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例数、穿 刺失败或血肿形成例数、是否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并检测2组患者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等指标, 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VF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并发症组合并糖尿病、血液 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发生率及PCT、CRP、透析龄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2组性 别、年龄、原发疾病、尿素清除指数、体质量指数、每月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滤过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 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水平的PCT、血液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是发生AVF并发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PCT是MHD患者AVF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微炎症状 态的改善,并注意合理控制血压,避免血液透析中血压快速下降,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外科连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下肢DVT。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全程采用对应的IPC模式预防下肢DVT。试验组Ⅰ采用IPC双足模式,足底气囊加压13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6 s,放松12 s。试验组Ⅱ采用IPC双小腿模式,气囊于小腿序贯加压80 mmHg,持续12 s,放松24 s。试验组Ⅲ采用IPC双小腿+大腿模式,气囊分别从足踝、小腿、大腿部位序贯加压80、70、60 mmHg,持续24 s,放松24 s。比较4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4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Ⅲ: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静脉管径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下肢DVT发生率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4组术后第7天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 术中IPC足模式和IPC小腿模式均能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天血栓发生,且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影响。方法筛选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后均行显微夹闭术治疗,掷骰子后分组,有15例为研究组,15例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ERSA模式,对照组使用一般护理模式,样本在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入选,统计临床指标、并发症,评估生活质量。结果统计下床、拆线、进食、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短,P<0.05。显微夹闭术后并发症在研究组(6.67%)比对照组(40.00%)低,P<0.05。在显微夹闭术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ERAS护理对于改善生活很关键,还能缩短显微夹闭术后机体恢复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慧  裔欣  宋国敏 《天津护理》2022,30(1):41-45
目的:分析探讨上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3例上肢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有静脉血栓形成,将其分为血栓组(n=82)和非血栓组(n=751),对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33例上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9.84%。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肱骨骨折是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麻醉方式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对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上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及时评估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护理和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首先介绍了IDDVT在不同研究中观察到的颇具异质性的发病率,回顾了有关该病自然病程的研究,发现IDDVT仍然具有较低的进展为近端深静脉血栓(PDVT)和肺栓塞(PE)的风险。对比多种诊断方法后认为,血管加压超声(CUS)检查是IDDVT的最佳诊断方式,且对疑似IDDVT患者可选择动态近端CUS检查或全腿CUS检查,可有效监测IDDVT进展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综合IDDVT的治疗研究和国内外临床指南,目前建议对于高风险IDDVT患者,采用与PDVT/PE相同的抗凝治疗方案;而对于低风险IDDVT患者,则采用动态CUS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 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 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 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去骨瓣减压术可以作为急救手段,但效果有限;为改善病人预后,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对预防脑疝的形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专案管理在降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的80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护理专案管理.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不同时点D-二聚体(D-D)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9 d试验组D-D水平不断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比32.5%,P<0.05),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比25.0%,P<0.05).结论 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护理专案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