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82篇
  免费   771篇
  国内免费   320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183篇
基础医学   454篇
口腔科学   90篇
临床医学   3729篇
内科学   844篇
皮肤病学   162篇
神经病学   242篇
特种医学   6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1138篇
综合类   5059篇
预防医学   2457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2692篇
  11篇
中国医学   2410篇
肿瘤学   26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922篇
  2013年   992篇
  2012年   1442篇
  2011年   1440篇
  2010年   1332篇
  2009年   1383篇
  2008年   1657篇
  2007年   1475篇
  2006年   1399篇
  2005年   1683篇
  2004年   961篇
  2003年   705篇
  2002年   500篇
  2001年   362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筛选荔枝草治疗急性咽炎的有效部位,研究治疗急性咽炎的作用机制,为荔枝草资源的药食两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筛选荔枝草抗炎有效部位,采用氨水刺激喉部法建立大鼠急性咽炎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ELISA双抗夹心检测、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咽部组织蛋白表达研究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急性咽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氨水刺激建立的急性咽炎模型符合急性咽炎动物模型特征,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可显著改善急性咽炎大鼠的咽部病理形态学表现。不同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及咽部组织中IL-1β、IL-6及TNF-α炎性因子数量均下降,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荔枝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大鼠咽部组织IκBα蛋白表达,降低NF-κBp65蛋白表达。结论 荔枝草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对急性咽炎具有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咽部炎症病理改变的发生,能调节血液中炎症因子、抑制NF-κB表达和IκBα解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记录患儿的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手术过程顺利,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儿术后6 h将胃管取下,少量喂入温水后逐渐过渡到喂糖水、喂奶;对照组患儿术后24 h开始逐渐进食。患儿术后进行6个月的延续性随访,观察组患儿切口恢复美观,已经无法观察到切口瘢痕,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均显示正常状态。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21.23±1.6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5.58±1.9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8.44±1.23)min、(9.67±1.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剂量投照失误可导致严重后果,而目前常用的治疗前计划验证方法并不能反映患者真实投照剂量。实现一种评估患者在体剂量执行准确度的方法,能够在分次治疗中及时发现较大剂量错误,避免发生患者投照剂量过高或不足。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患者首次实施治疗前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保证治疗体位与模拟定位时一致,实时治疗中使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获取患者出射剂量影像,并把首次出射EPID影像作为剩余分次治疗的基准值,后续分次实时治疗野结束后快速将其出射EPID影像与对应基准影像进行γ分析比较,以验证治疗计划是否准确执行于患者身上。设计模体实验对治疗部位错误和摆位误差情况进行分析,来评估本方法识别放疗差错的准确性。结果:本方法可有效地识别出IMRT放疗中患者治疗部位错误和非平行于射野角度方向的摆位误差,但对平行于射野角度方向的摆位误差并不敏感,3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应用结果中能够直观显示分次治疗间摆位重复性情况。结论:基于EPID实现的一种在体剂量验证方法能够对调强放疗中患者实时剂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在单个治疗野结束后可快速检测出较大治疗错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Foley导尿管联合垂体后叶素应用于Ⅰ、Ⅱ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清宫术后对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70例Ⅰ、Ⅱ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随后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术毕均给予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研究组术后宫腔放置Foley导尿管压迫止血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口服米索前列醇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12及24 h阴道流血量,术后感染率、月经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2、12、24 h阴道流血量分别为(42.5±6.8)、(52.4±6.7)、(61.8±5.4)ml,均少于对照组的(98.5±11.8)、(102.1±7.0)、(125.1±8.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感染率5.71%低于对照组的8.57%,月经恢复时间(43.4±6.2)d短于对照组的(45.7±8.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清宫术的Ⅰ、Ⅱ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术毕注射垂体后叶素、术后宫腔放置Foley导尿管,能够有效止血,大大减少术后阴道出血量,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应用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血情况时有发生。本研究分析2012-2018年山东省血液中心采供血情况,为缓解本地区血液供需矛盾和本中心实践管理经验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唐山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 9.0系统调取山东省血液中心2012-2018年每年度采供血、酶联免疫检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8年全血和单采成分血采集环比平均分别增长2.19%和5.94%,全血和单采成分血采集2018年比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13.53%和40.12%,其中全血采集2017年比2016年出现同比下降3.3%,全血采集团体献血方式增长迅速,2018年比2012年同比增长4.66倍,互助献血在2013年以后均为0,2012-2015年农民献血占比很少,2016年有大增长,但波动较大。2013-2018年全血和红细胞类、单采成分血供应量环比平均分别增长2.65%和6.02%,全血和红细胞类、单采成分血供应量2018年比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16.39%和40.60%。献血后血液传染性标志物全血检测阳性率2013-2018年环比平均降低6.43%,2018年比2012年同比降低37.96%;2013-2018年单采成分血检测阳性率环比平均增长13.89%,2018年比2012年同比增长76.00%。结论 2012-2018年山东省血液中心团体采血增长迅速,血液采集量取得大幅增长,全血血液检测阳性报废率降低,有效增加了临床供血量;在提高农民献血和降低单采成分血的检测阳性报废率等方面可以加强措施,加大潜力挖掘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总酚酸)配伍后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药物浓度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组成上述主要有效部位用量配比不同的9个组方,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ig给药,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血浆药物浓度。DAS 3.2.6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运用总量统计矩法和综合评分法对整体药动学特征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最后进行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获得各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定量方程。结果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在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所差异。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研究表明不同配伍对总量零阶矩、总量平均滞留时间、综合评分等参数影响不一。主要有效部位正交配伍给药后,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中SOD和CAT的降低。各PK-PD模型均采用Sigmoid-Emax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相关性良好,R值均大于0.85。结论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配伍对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抗氧化指标具有一定影响;中药复方多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可采用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法进行研究;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多成分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相关性的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不同采收部位的青蒿各成分指标,分析青蒿品质差异,确定青蒿的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方法:在青蒿营养生长后期、花芽分化期、盛蕾期和盛花期四个生长时期采收样品,每个采收期分全株采收、一级分枝、二级分枝、主干上部、主干下部共五个部分采收,分别测定鲜重、干重、药材灰分、浸出物、挥发油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盛蕾期青蒿的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较大,挥发油含量最高,各部位浸出物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浸出物项规定;盛花期青蒿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挥发油含量低于盛蕾期,主干下部占总生物量比重大,但浸出物含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结论:结合产量和质量两方面因素,青蒿在盛蕾期全株采收或盛花期去除老茎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高CD34+采集的动员方案后序贯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例经过多疗程一线、二线、新药、免疫等均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予以IA+C方案化疗+G-CSF动员干细胞后采集出超高水平CD34+细胞,之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再予序贯第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巩固治疗。结果:总计输注单个核细胞数13.67×108/kg,CD34+细胞48.68×106/kg,第一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天造血功能恢复,复查全身PET-CT提示获得完全缓解,第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第8天造血功能恢复,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均在可控范围内。结论:超高CD34+细胞采集的IA+C方案化疗+G-CSF动员可以让患者有机会进行多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临床动员的创新方案。对于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序贯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达到更深层次缓解,且安全性较高,延长患者无疾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为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四物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血虚模型小鼠外周血象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筛选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方法采用ip环磷酰胺(CTX)复制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模型。以驴胶补血颗粒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药物组分别ig给予四物汤的多糖、挥发油、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测定外周血象、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采用HPLC法对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差异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RBC、HCT、HGB、PLT、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表明血虚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多糖部位可明显升髙RBC、HCT、HGB、PLT、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P 0.05);二氯甲烷部位可明显升高HCT、HGB、PLT、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P 0.05);挥发油部位可明显升高HGB、PLT和脾脏指数(P 0.05);正丁醇部位可明显升高HCT、RBC、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 0.05);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升高PLT(P 0.05)。四物汤正丁醇部位含有川芎嗪、芍药苷和阿魏酸。二氯甲烷部位含有5-羟甲基糠醛和藁本内酯。乙酸乙酯部位含有5-羟甲基糠醛。挥发油部位含有藁本内酯。结论多糖、二氯甲烷、挥发油和正丁醇部位均为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其中多糖和二氯甲烷部位补血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9,(17):2369-2373
目的:研究油茶根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以95%乙醇为溶剂对油茶根进行提取得到醇提物,依次用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溶液萃取醇提物后得到正丁醇萃取部位,然后利用D101大孔树脂柱以及硅胶柱色谱、常压反相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油茶根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以及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等波谱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油茶根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2)、(+)-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3)、甜叶悬钩子苷(化合物4)、杜尔可苷B(化合物5)、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6)、3,4,5-三甲氧基苯基-6-O-紫丁香酰基-β-D-葡萄糖苷(化合物7)和gordonoside P(化合物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并且为该部位抗肿瘤药效物质的阐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