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2篇
临床医学   301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75篇
综合类   408篇
预防医学   8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0篇
中国医学   13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月前,郭先生打羽毛球时伤了脚。几天后,郭先生开车踩刹车时发现右脚使不上劲。检查发现,郭先生的右脚属于陈旧性跟腱断裂。跟腱位于小腿后方,对行走、跳跃、跑步等动作的完成有重要作用。在羽毛球运动中,跨步、起跳较多,跟腱最容易受伤,受伤时往往还能听见跟腱断裂的声音。由于跟腱断裂后只是感觉脚使不上劲,急性期过后也不是特别疼痛,因此常被误认为普通的扭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硬膜外穿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急性跟腱断裂病人2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组16例,传统开放缝合组13例。病人于伤后5小时~5天内行跟腱手术修补,术后行个性化长腿及短腿石膏固定,功能锻炼1~2个月;所有病人随访至少1年;比较病人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和术前、术后1年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AOFAS)及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结果传统开放缝合组手术时间为(48.91±12.56)分钟,微创组(41.78±9.56)分钟,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情况,传统组在随访期间出现3例皮肤感染坏死/延迟愈合;截至随访结束,两组病人术前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AOFAS及AT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针引导下微创治疗跟腱断裂手术时间略长,但与常规手术比较,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行微创小切口联合改良Ma-Griffith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该院的70例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研究组行微创小切口联合改良Ma-Griffith法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各项指标差异、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与手术用时与对照组相比略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闭合跟腱断裂行传统常规切口和改良Ma-Griffith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者创伤更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正>跟腱炎多见于运动员及中老年人,一侧多见,双侧约为30%。本病多为慢性劳损,表现为跟腱部位肿胀,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跟骨结节肿大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经过局部封闭、理疗、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但仍有部分中老年人有近15%的复发率,症状持续存在,迁延难愈。本研究观察小针刀配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顽固性老年性跟腱炎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用小针刀配合射  相似文献   
5.
跟腱病是最常见的跑步相关损伤之一,跟腱在小腿肌肉力量传递和协调运动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跑步中前足触地模式下跟腱受到的拉伸会更多,而后足触地模式可减低跟腱的应力、应变和应变速率,但触地时受到的垂直反作用力更高。目前不同跑步触地模式下跟腱的生物力学与跟腱损伤的关系尚未明确。相关研究多为在室内进行的小样本研究,受试者间基本资料差异较大,还需要更大样本、更多维度、更详细的高质量研究探索不同跑步触地模式对跟腱的生物力学影响,以选出适合跑步的触地模式,减少相关跟腱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用自制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联合术后加速康复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足踝与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跟腱断裂患者63例,男性55例,女性8例;年龄14~61岁,平均38.5岁;其中借助自制的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速组(20例)和常规组(18例).两组采取不同的术后方案:加速组术后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背屈0°),术后3d即开始膝关节屈曲90°进行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踝背屈限制在0°),术后2~4周去除短腿支具,主动踝关节全范围屈伸练习,可穿戴行走靴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常规组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30°,术后3d开始练习屈伸膝关节;术后4周~3个月开始膝关节屈曲90°位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穿戴行走靴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与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询问恢复到伤前体育活动水平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跟腱再断裂、切口深部感染、皮瓣坏死等.加速组切口浅表感染2例,腓肠神经损伤1例;常规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无腓肠神经损伤病例.术后1年AOFAS评分:加速组85~100分,平均94.3分;常规组83~95分,平均92.6分.重返运动情况:加速组15例(88.2%)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重返运动时间20~24周,平均21.0周;常规组11例(73.3%)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重返运动时间22~27周,平均23.4周.结论 借助自制的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同时联合术后早期加速功能康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可缩短患者重返运动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小切口修复急性跟腱断裂手术的方法与初步结果。[方法]本组患者共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19~68岁,平均(42.05±10.73)岁。于跟骨结节处置入带线锚钉,在跟腱断端皮肤凹陷处取一长约3 cm横行切口,在近端取长约3 cm的纵行切口,游离肌腱断端及肌肉组织,暴露跟腱断端;远端跟腱腰穿针辅助下建立穿线通道,近端游离跟腱从近端切口牵拉出皮外,Kessler或Bunnel缝合法缝合固定肌腱断端;肌腱断端对合双侧同时打结,断端8字缝合加固。[结果]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30~50 min,切口长度2.80~3.70 cm,住院5~8 d,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有1例患者发生表皮感染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1例患者发生腓肠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症状在6个月内消失。回归工作时间28~60 d,平均(30.82±3.44) d。术后1年AOFAS评分92~99分,平均(95.65±2.1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现跟腱再断裂。[结论]对于跟腱断裂,采用经皮缝合联合小切口微创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增加额外费用,同时降低跟腱再断裂的风险,缩短了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跟腱断裂不仅影响到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成绩的提高,而且有损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对运动中跟腱断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跟腱断裂的诊断、康复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应用带线锚钉重建跟腱止点的临床效果,并探讨跟腱近止点断裂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18例跟腱近止点病变,随访采用Amer—Lindholm标准评价临床效果,记录并发症、患者恢复工作的时间、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评分。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3(8~1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锚钉松动、移位及跟腱再次断裂。末次随访时按Amer—Lindhohn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13例,良4例,差1例;视觉疼痛评分平均2.54(0~4)分;踝关节活动度跖屈曲平均20°(10—35°),背屈平均5°(-5~15°):跖屈肌力较对侧减少平均15%(8%~20%)。结论采用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蘑建跟腱止点治疗跟腱止点病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