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13篇
  免费   2776篇
  国内免费   1018篇
耳鼻咽喉   846篇
儿科学   316篇
妇产科学   514篇
基础医学   1849篇
口腔科学   1472篇
临床医学   6517篇
内科学   2347篇
皮肤病学   605篇
神经病学   350篇
特种医学   19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79篇
外科学   1538篇
综合类   12069篇
预防医学   1711篇
眼科学   641篇
药学   4078篇
  34篇
中国医学   1646篇
肿瘤学   675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19篇
  2022年   778篇
  2021年   792篇
  2020年   998篇
  2019年   1067篇
  2018年   567篇
  2017年   944篇
  2016年   1006篇
  2015年   1191篇
  2014年   1842篇
  2013年   1862篇
  2012年   2592篇
  2011年   2714篇
  2010年   2525篇
  2009年   2586篇
  2008年   2631篇
  2007年   2588篇
  2006年   2251篇
  2005年   2311篇
  2004年   1840篇
  2003年   1816篇
  2002年   1623篇
  2001年   1459篇
  2000年   1012篇
  1999年   955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713篇
  1996年   680篇
  1995年   565篇
  1994年   512篇
  1993年   339篇
  1992年   277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03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联合双侧扁桃体方案治疗儿童鼾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方法 选取鼾症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观察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评估术前、术后7 d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夜间最低氧饱和度[minimum blood oxygen saturation,LSa(O2)]及儿童睡眠问卷(pediatric sleep questionnaire,PSQ)评分。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症状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IgA、IgG、IgM均随着时间增加,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IgA、IgG、IgM高于对照组(P<0.05)。2组IgA、IgG、IgM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LSD-t成对比较显示,术前2组IgA、IgG、IgM、AHI、LSa(O2)及PS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IgA、IgG、IgM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AHI低于对照组,而LSa(O2)、PS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显效组与有效/无效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术前IgA、术前IgG、术前IgM、术前AHI、术前LSa(O2)、术前PSQ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方法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力切割系统切除腺样体联合常规剥离双侧扁桃体手术是影响儿童鼾症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联合双侧扁桃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效果显著,不仅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并且能改善患者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2例晚期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中均包括利妥昔单抗。采用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估患者预后,ECOG评分评估患者功能状态,评估治疗疗效、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应用Cox回归对筛选的临床特征、分子病理、治疗反应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70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27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6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斯汀方案化疗,9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伊布替尼方案化疗。42例晚期MCL的客观缓解率为42.8%,疾病控制率为61.9%,中位OS为63个月(95%CI:50.030~75.930),中位PFS为18个月(95%CI:6.645~29.355)。皮疹和间质性肺炎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结论晚期MCL患者应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斯汀联合治疗可获得更高的疾病缓解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黏蛋白1(MUC1)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慢病毒(shMUC1)转染对ACC细胞系中MUC1基因进行敲减,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减效果;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价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MUC1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并通过Wesern blot验证分析.结果:转染MUC1慢病毒后,ACC细胞中MUC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UC1敲减后A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UC1主要通过调控EGFR/ERK磷酸化水平影响ACC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论:MUC1可通过调控EGFR/ERK磷酸化水平促进ACC细胞的增殖、平板克隆、迁移和侵袭,提示MUC1在ACC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DLBCL)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203例经病理诊断为DLBCL初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MaxStat统计量计算VEGF、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年龄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DLBC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结果 203例患者中男性104例(51.2%),女性99例(48.8%),中位年龄59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7例(47.8%),中位随访时间为37.6个月,5年总生存(OS)为62%;VEGF、年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和纤维蛋白原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最佳截断值为266.8 pg/ml,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对DLBCL预后有影响。VEGF增高的患者伴有更高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积分,MYC阳性和BCL-2阳性表达。此外,IPI低危...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4岁,右背部红斑伴糜烂、溃疡8个月余,加重1个月。皮疹初起为红斑,迅速增大伴糜烂、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中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CD3(80%+)、CD8(80%+)、CD4(50%+)、CD30(背景细胞+)、CD20(背景B细胞+)、CD56(10%+)、CD138(-)、TIA-1(80%+)、Granzyme B(60%+)、ALK(-),Ki67(60%+)。T细胞基因重排:TCR-β(+)。诊断: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经8次CHOP化疗后患者皮损愈合,随访3个月后患者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s, cHL)伴纵隔大肿块患者接受不同强度心脏保 护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后的心脏毒性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1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我科收治的初治 cHL 伴纵隔大肿块患者共 150 例,患者均接受化疗序贯放疗治疗。根据不同强度的心脏保护方案分为表柔比星 + 博来霉素 + 长春新碱 + 达卡巴嗪方案组(EBVD 组)、EBVD 方案联合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dexrazoxane,D)组(EBVD+D 组)和多柔比星脂质体 + 博来霉素 + 长春新碱 + 达卡巴嗪方案组(PBVD 组)。收集分析整个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后 2 年的资料包括:患者基线特征、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reatine kinase-MB isoenzyme,CK-MB)、B 型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肌肌钙蛋白 T/ 心肌肌钙蛋白 I(cardiac troponin T/I,cTnT/TnI)、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以及心脏毒性相关的症状。统计同一期间我科收治的所有非纵隔大肿块 cHL 患者的心脏毒性发生率。结果:3 组之间的严重心脏毒性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EBVD 组(29.4%) > EBVD+D 组(18.9%) > PBVD 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5)。初治cHL 伴纵隔大肿块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率为 18.7%,不伴纵隔大肿块患者发生率为 5.6%。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18%),ST-T 改变或 T 波异常(42.7%),QT 间期延长(16.7%),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33.3%), BNP 增高(13.3%),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1.3%),CK-MB(10.7%)、cTnT/TnI(6.0%)等生化指标增高。伴纵膈大肿块的 cHL 接受化疗序贯放疗治疗的心脏毒性更多地发生于年龄 > 50 岁、吸烟、肥胖、糖尿病以及接受高剂量纵隔放疗(≥ 36 Gy)的患者(P < 0.05)。结论:初治 cHL 伴纵隔大肿块患者较非纵隔大肿块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心脏毒性,高危因素包括年龄 > 50 岁、吸烟、肥胖、糖尿病以及接受高剂量纵隔放疗。采用新型蒽环类制剂替代传统蒽环类药物或加入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可降低该类患者发生严重心脏毒性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CG066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TMD-8的有效杀伤浓度,进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CCK-8实验探索DCG066对TMD-8细胞的有效杀伤浓度,通过免 疫荧光实验分析DCG066处理后TMD-8活细胞及死细胞的分布,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DCG066对TMD-8细胞凋亡的诱导、细胞周期的抑制及胞内活性氧簇水平,Western Blot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细胞凋亡及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DCG066可有效杀伤TMD-8细胞,且成剂量依赖关系。DCG066可以诱导TMD-8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抑制,Bax及DDIT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上调,Cyclin E1及Cyclin A2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下调。此外,TMD-8细胞经DCG066处理后,活性氧水平升高,HOMX1及NOX2等铁死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调。结论: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CG066可通过诱导细胞铁死亡及凋亡、抑制细胞周期的方式,发挥杀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来源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针对B-NHLs一线治疗方案仍是经典标准R-CHOP方案。近几年,靶向阻断分子或细胞机制在淋巴瘤中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意义,靶向治疗手段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预测和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B-NHLs靶向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的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期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9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中期评估结果,比较不同临床指标[β2 -微球蛋白(β2-MG)、双表达、三表达、Ann Arbor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 (IPI)、多维尔5分法(D5PS)评分]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累及部位SUVmax的总和(SUVmaxsum)、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SUVmax下降幅度(△SUVmax)]中达完全缓解(CR)者所占比例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对DCBCL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并对SUVmax与β2-MG、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β2-MG > 2.3 mg/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 > 2分、SUVmax > 17.00和SUVmaxsum > 38.60者达CR的比例较低;疗效达CR者△SUVmax大于未达CR者(P均 < 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β2-MG、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双表达、三表达、SUVmaxsum及D5PS评分均与DLBCL患者2年PFS有关(P均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HR = 4.48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D5PS 评分1~3分(HR = 0.25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Vmax与β2-MG(rs = 0.348,P = 0.001)、Ann Arbor分期(rs = 0.236,P = 0.022)和IPI评分(rs = 0.305,P = 0.003)均有关。结论 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指标相关,Ann Arbor分期和D5PS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