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3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88篇
临床医学   463篇
内科学   22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09篇
特种医学   1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982篇
预防医学   29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33篇
中国医学   330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脑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对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凉血通瘀方可能的药效机制。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B)和实验组(C)。适应性饲养一周后,C组灌胃凉血通瘀方,B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天,每天1次。构建脑出血模型后收集脑组织,借助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miRNA表达量,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获取已知miRNA,使用miRDeep2预测新miRNA。差异分析软件为DESeq2,筛选阈值为|log2FC| ≥1 并且P <0.05。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和PPI网络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共发现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上调有9个,下调有12个,共预测得到124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靶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中突触囊泡分泌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调节和神经递质运输的调节占前三位,神经元投射终点、全膜、质膜区域和细胞投射则是主要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分别为小GTPase绑定、底物特异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离子跨膜转运体活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在癌证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MAPK通路等分布广泛。采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根据MCC算法筛选出ADRA2C、CASR、CCL28、CCR1、DRD2、GNAT3、GRM2、DYNC1LI1、GABBR1、GNAI1等核心靶基因。结论 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鼠脑组织内miRNA的表达有重要影响;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靶向核心基因调控凉血通瘀方干预急性脑出血的病理过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样本,寻找与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部位(IEFV)可能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4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5 mg·kg-1),IEFV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73,11.47,22.94 mg·kg-1)。采用CUMS对小鼠造模,以IEFV及阳性药(氟西汀)为干预药物,用行为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药效学评价。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IEFV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来确认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结果:造模后,小鼠的不动时间大幅度提高、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下降,表明造模成功。给予IEFV和氟西汀后,小鼠不动时间、蔗糖偏好率和兴奋性神经递质向正常水平回调,提示给药后抑郁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模型组可与正常组明显分开,同时IEFV低、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示有偏离模型组向正常组靠拢的趋势,与行为学结果一致。模型组与正常组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了16个变化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包括12个水溶性差异代谢物和4个脂溶性差异代谢物。通过MetPA数据库分析得到7条潜在靶标代谢通路,包括三羧酸循环(TCA),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IEFV高剂量组可显著回调11种差异代谢物。结论:IEFV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为IEFV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甘松乙酸乙酯提取物(EFNC)对高原缺氧诱导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低压低氧诱导小鼠脑组织损伤模型,经EFNC预处理后,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组织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给予EFNC预处理后,能够减少低压低氧小鼠脑组织中H_2O_2和MDA含量,增加GSH和ATP的水平,提高SOD、CAT、GSH-Px和ATP酶的活力以及Nrf2和HO-1的表达。结论 EFNC对高原缺氧诱导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提高抗氧化能力以及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PirB抑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再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髓鞘抑制因子配对免疫球蛋白B(PirB)的表达变化,以及抑制PirB对缺氧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6只新生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HIBD组(n=30)和抗PirB抗体组(n=6),采用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低氧(8% O2)处理3 h造模,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及缺氧处理;HIBD组在完成结扎手术及缺氧处理后,两组分别在0 h、6 h、12 h、24 h和72 h各处死6只大鼠;抗PirB抗体组在完成结扎手术及缺氧处理后即刻从脑室内注入PirB抗体,于72 h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HIBD后各时间点新生鼠脑组织内PirB蛋白及mRNA含量的变化,同时免疫沉淀法测定Rho激酶(ROCK)活性在HIBD 72 h后的变化以及抗PirB抗体对ROCK活性的影响。结果 PirB mRNA和蛋白均在HIBD 72 h后的新生鼠脑组织中表达升高,与HIBD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后 72 h,新生鼠脑组织中ROCK蛋白活性高于假手术组和抗PirB抗体组(均P<0.05)。结论 抑制PirB可能是促进HIBD后神经再生的一个新治疗方法,而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补体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补体C1q和C3d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脑水肿、脑损伤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内补体C1q和C3d蛋白的表达,记录大脑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脑组织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补体C1q和C3d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至缺血-再灌注后24h达高峰,至再灌注后120h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脑组织含水量在缺血-再灌注24~72h达高峰。神经功能缺失最重的时间点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4h。补体C1q和C3d的表达水平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失呈正相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补体激活参与其损伤过程,抑制补体激活有望成为新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获取正常人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图像,评价不同b值条件下的扩散张量图像改变。方法筛选28例正常(常规MR显示未见异常者)健康成年人,分别选取b=1000s/mm2,b=2000s/mm2和b=3000s/mm2同时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应用Philips公司提供的分析软件分析扩散张量图。包括:各向同性表面扩散系数(ADCiso)图和各向异性图,测量不同b值时图像的信躁比(SNR)及灰白质对比度。结果随着b值的升高,各相同性图及ADCiso图均显示脑组织灰白质对比度增高,b=2000s/mm2组(或b=3000s/mm2组)与b=1000s/mm2组有显著差异(P<0.001),b=2000s/mm2组与b=3000s/mm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b=1000s/mm2时,DTI图像质量最好,但脑组织灰白质对比度不高。②b=2000s/mm2时,DTI图像质量较好,对比度较佳,能提供更多的扩散信息,更好地反应脑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③b=3000s/mm2时,DTI图像质量较差,对比度最好,但与b=2000s/mm2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增加扫描时间。笔者认为扩散梯度因子b=2000s/mm2时,图像综合质量最优,建议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测脑出血过程中大鼠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含量的变化,探讨脑出血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测定出血前、出血后30min,6,12,24,48及72h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的活性。NPY活性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的含量同步升高,并于24h达峰值,分别为[(4.37&;#177;0.14),(9.06&;#177;0.15),(7.22&;#177;0.26)μg/g protein],48—72h开始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出血前(t=31.3216,12.57l5.11.6487,P&;lt;0.01)。结论 脑出血过程中,脑组织NPY活性增强,导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最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8.
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出现双侧脑半球水及钙含量增加,并表现出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竖毛、团缩、嗜睡、体重下降等症状。提示结扎一侧颈总动脉可以造成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情况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将73例MAS患儿按病情分为两组,轻型38例为MASⅠ组,中、重型35例为MASⅡ组,应用无创组织氧监测仪对生后1、3、5、7 d的MAS患儿进行脑组织氧合状态的监测,并与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生后的1、3、5、7 d,正常新生儿与MASⅠ组和MASⅡ组患儿脑组织氧饱和度比较,MAS患儿的脑组织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ASⅠ组患儿临床虽无明显缺氧症状及体征、肺部病变较轻,但与正常新生儿比较,出生后第3天的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有显著性差异(P<0.01);MASⅡ组患儿生后的第1、第3、第5、第7天脑组织rSO2明显降低,与正常新生儿比较,各时相rSO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AS患儿脑组织rSO2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缺氧的加重和持续时间增加可进一步加剧脑损伤,对MAS患儿应积极行呼吸道管理及加强护理,避免缺氧加重。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对MAS的患儿进行动态监测,早期了解脑组织氧合状态,结合全身氧供需的变化,及时调整氧疗措施,对减轻缺氧脑损伤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脑组织含水量(BWC)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窒息心肺复苏模型,干湿质量法测定自主循环恢复后1、3和6hBWC的变化;同时,利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大鼠复苏后,随时间的延长BWC明显增加。各时间点BWC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其中,复苏组大鼠6hBWC明显高于1、3h;而1、3h大鼠的BWC无明显差异。同时,复苏后脑组织AQP4水平的表达,也呈现出与BWC变化几乎相同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BWC与脑组织AQP4呈明显正相关(r=0、791,P〈0.01)。结论 复苏后早期大鼠已出现明显的脑水肿,且与脑组织AQP4表达水平正相关,提示AQP4可能参与复苏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