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23篇
  免费   1498篇
  国内免费   664篇
耳鼻咽喉   119篇
儿科学   134篇
妇产科学   205篇
基础医学   990篇
口腔科学   386篇
临床医学   4025篇
内科学   2129篇
皮肤病学   152篇
神经病学   206篇
特种医学   28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446篇
综合类   9676篇
预防医学   1870篇
眼科学   930篇
药学   3066篇
  43篇
中国医学   1597篇
肿瘤学   112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483篇
  2022年   608篇
  2021年   695篇
  2020年   1003篇
  2019年   741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994篇
  2015年   910篇
  2014年   1568篇
  2013年   1563篇
  2012年   1831篇
  2011年   1809篇
  2010年   1822篇
  2009年   1730篇
  2008年   2120篇
  2007年   1736篇
  2006年   1543篇
  2005年   1595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1018篇
  2002年   937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449篇
  1998年   368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由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考核试剂)的检测性能。方法选取隐球菌和隐球菌近缘菌及肺部感染常见菌种共28属100株菌作为研究对象,配制0.5麦氏浊度单位(0.5 M)菌液检测试剂的特异性,0.5 M阳性的菌株以10倍倍比稀释液作为灵敏度检测菌液,以2 M和4 M浓度菌液作为钩状效应检测菌液,并以美国Immuno Mycologics公司生产的隐球菌抗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试剂盒作为对比试剂,比较两家试剂的一致性。结果31株隐球菌属菌株中,考核试剂检测出阳性25株(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均为阳性),阴性6株(维多利亚隐球菌、C.dimennae和大隐球菌);16株毛孢子菌属菌株中,检测出阳性12株,阴性4株;1株Cutaneotrichosporon curvatum检测结果为阳性;52株其他菌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实验结果显示考核试剂隐球菌最低检出限为1.0×102 CFU/mL;2 M和4 M浓度菌液均未出现钩状效应。结论考核试剂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隐球菌属的灵敏度高于比对试剂;特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属内和属外交叉反应,但与对比试剂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考核试剂与比对试剂均无钩状效应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常规阻断缝合及早期松开阻断(EU)联合单层缝合(SLS)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LPN)中"三连胜"及"五连胜"成功率的差异,评估改良技术的安全性及肾功能保护价值,寻找新技术的适应证.方法 纳入80例接受LPN患者,40例采用改良技术,40例采用常规技术.收集患者基线、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缘阳性率、复发转移率及"三连胜"达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五连胜"达成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常规组内年龄过大、肿瘤直径过大及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过低是导致"五连胜"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 35 mm、年龄>64岁、术前eGFR< 73 ml/(min·1.73 m2)为导致"五连胜"失败临界值.结论 改良技术不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风险,在肿瘤体积较大、肾功能较差及高龄患者中使用该技术有利于患肾功能保护及"五连胜"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和增强CT(CECT)诊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PRISMA报告规范开展Meta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8F-FDG PET/CT和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研究,时间至2019-04。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QUADAS-2)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汇总敏感度(Sen)和特异度(Sp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10篇18F-FDG PET/CT及13篇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原始研究,分别包括322例患者的467个病灶和748例患者的943个病灶。Meta分析显示,18F-FDG PET/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92(95%CI为0.87~0.94)、Spe=0.95(95%CI为0.82~0.99)、AUC=0.97(95%CI为0.93~0.99);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72(95%CI为0.66~0.78)、Spe=0.99(95%CI为0.93~1.00)、AUC=0.87(95%CI为0.83~0.89)。此外,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Sen(Z=2.34,P=0.02)和AUC(Z=2.21,P=0.03)值低于18F-FDG 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CECT,18F-FDG PET/CT对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视为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4种炎症反应标志物构建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NMIBC)患者复发的炎症评分系统。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2012-01-01-2016-02-27收治的271例NMIBC患者。术前1周收集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基于NLR、PLR、AGR和LMR最佳截断值构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NPAL)评分系统(NPALSS),并结合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NPALSS的临床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89个月,平均时间为(55.84±22.68)个月。随访末期6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3.6%,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41个月。NLR、PLR、AGR和LMR 4种炎症反应标志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0.694、0.866和0.75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37、136、1.71和3.64。NLR≤2.37、PLR<136、AGR≥1.71、LMR≤3.64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高于NLR>2.37、PLR≥136、AGR<1.71、LMR>3.64患者,均Log-rank P<0.001。NPALSS不同等级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Log-rank P<0.001。肿瘤数量(HR多发=1.026,95%CI为1.002~1.051)、T分期(HRT1=1.031,95%CI为1.009~1.054)、NPALSS(HR1级=1.017,95%CI为1.001~1.034;HR2级=1.935,95%CI为1.438~2.605;HR3级=2.213,95%CI为1.646~2.977;HR4级=2.518,95%CI为1.810~3.503)是NMIB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结合NLR、PLR、AGR和LMR最佳截断值所构建的NPALSS可以有效预测高复发风险的NMIBC患者。  相似文献   
6.
7.
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 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 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 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 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 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 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腹股沟疝的分型鉴别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于宁国市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斜疝、直疝、股疝的类型,多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结果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多层螺旋CT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诊断符合率,多层螺旋CT检查腹股沟疝的影像学征象。 结果102例患者中单纯性斜疝70例,单纯性直疝20例,单纯性股疝5例,左侧复发性腹股沟直疝2例,右侧嵌顿性腹股沟股疝5例。CT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的斜疝占64.71%(66/102),直疝占16.67%(17/102),股疝占6.86%(7/102)。多层螺旋CT诊断斜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1.67%、91.67%;直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00%、85.00%、85.00%;股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0.00%、70.00%、70.00%。多层螺旋CT冠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9.02%,稍高于矢状位的98.04%(P>0.05);冠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9.02%,明显高于横断位的75.49%(P<0.05);矢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8.04%,明显高于横断位的75.49%(P<0.05)。102例患者共有疝囊105个,斜疝患者有72个疝囊,直疝患者有23个疝囊,股疝患者有10个疝囊。93.06%(67/72)的斜疝疝囊的腹股沟管内环扩大,直疝及股疝疝囊的腹股沟管内环均正常;斜疝及直疝疝囊均无股三角填塞,股疝疝囊均股三角填塞;斜疝及股疝疝囊均无侧新月征,82.61%(19/23)的直疝疝囊具有侧新月征;斜疝及直疝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方,股疝疝囊均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后方;90.28%(65/72)的斜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直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股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后下方。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腹股沟疝的诊断,与临床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了解相结合,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及股疝的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姚刚  曹新岭  李涛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2):1429-1434
背景 既往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病理诊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目前国内外缺乏对微血管侵犯统一的病理诊断标准,也未将微血管侵犯列为病理常规诊断指标。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作为新型系统性炎性因子,与肝癌的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单个、肿瘤直径≤5 cm的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的患者34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计算CAR。绘制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CAR的最佳诊断截点,根据CA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1∶1最近邻居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将Logistic模型估计的倾向性评分相近患者进行配对,得到两组间各临床特征比较均衡性较高的样本。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微血管侵犯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匹配前、后CAR对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结果 346例患者中微血管侵犯阳性131例(37.9%),微血管侵犯阴性215例(62.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6.4%,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97,0.877)〕,最佳诊断截点为0.03。根据CA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者分为CAR<0.03组(A组,n=145)和CAR≥0.03组(B组,n=201)。采用1∶1最近邻居PSM法,共92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匹配后,B组患者微血管侵犯发生率〔43.5%(40/92)〕高于A组〔13.0%(12/92)〕(χ2=6.314,P=0.013)。采用3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匹配前、后CAR均为单发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CAR作为新型系统性炎症指标,可用于预测单发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当CAR≥0.03时提示单发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