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39篇
  免费   1585篇
  国内免费   1259篇
耳鼻咽喉   205篇
儿科学   364篇
妇产科学   390篇
基础医学   1858篇
口腔科学   278篇
临床医学   5943篇
内科学   4144篇
皮肤病学   211篇
神经病学   1481篇
特种医学   19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0篇
外科学   2954篇
综合类   10635篇
预防医学   8090篇
眼科学   392篇
药学   4772篇
  24篇
中国医学   3978篇
肿瘤学   33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82篇
  2022年   621篇
  2021年   611篇
  2020年   796篇
  2019年   603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550篇
  2015年   809篇
  2014年   1885篇
  2013年   1795篇
  2012年   2392篇
  2011年   2775篇
  2010年   2645篇
  2009年   2684篇
  2008年   4403篇
  2007年   3815篇
  2006年   3386篇
  2005年   3666篇
  2004年   2679篇
  2003年   1830篇
  2002年   1474篇
  2001年   1151篇
  2000年   966篇
  1999年   776篇
  1998年   630篇
  1997年   623篇
  1996年   508篇
  1995年   594篇
  1994年   467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305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287篇
  1989年   343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9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部椎旁肌肉T2值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年龄>50岁腰背痛患者,其中23例临床诊断为OVCF(骨折组),68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或终板炎等且未见椎体骨折(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腰部T2 mapping成像所示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的差异,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根据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及椎体陈旧性骨折诊断OVCF的效能。结果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及椎体陈旧性骨折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组双侧多裂肌和竖脊肌T2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诊断OVCF的AUC分别为0.79、0.76、0.71、0.70,与椎体陈旧性骨折(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97、0.811、0.112、0.245,P均>0.05)。结论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可用于诊断OVCF。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5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NF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 PNF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NF。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采用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步态, 并进行疗效评价, 测量2组患者的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治疗前改善(P<0.05)。PNF组治疗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下肢活动[(30.18±4.20)分]、髋关节症状[(16.43±1.99)分]、特殊体征[(29.36±1.25)分]、美观[(13.57±1.91)分]、总分[(89.54±7.76)分]均较对照组优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组内治疗前减小(P<0.05), 且PNF组治疗后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0.38±0.17)cm]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 PNF能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和步态, 疗效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11种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改善效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纳入34项研究,共2 19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非运动对照组相比,阻力训练、小组综合训练、八段锦、全身振动训练、家庭综合训练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身体功能(P<0.05);阻力训练和壶铃训练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握力(P<0.05);阻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骨骼肌指数(P<0.05)。 结论 在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肌肉力量和质量方面,阻力训练是目前最优的运动干预措施,其次为小组综合训练和全身振动训练,但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干卒中后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随机地分为常规训练组(n=30)和联合治疗组(n=28)。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进行的训练次数均为每周6次×4周。并于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造影评估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分析的指标包括才藤吞咽功能评分、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及咽期通过时间(PTT)。结果:在训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训练治疗4周后的才藤吞咽功能评分、UES完全开放率、PTT均较训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常规训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运动训练能够促进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肌肉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反馈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及运动、感觉中枢反馈TIC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经临床确诊的ALS患者18位(ALS组)与18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被试者均知情同意且为右利足,分别嘱右足拇趾规律背伸、钝头竹签规律刺激右小腿下段背侧皮肤,行大脑BOLD扫描检测运动、感觉中枢反馈,统计比较两组大脑运动、感觉最高反馈区各TIC类型分布,并根据TIC斜率等级评分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ALS组运动最高反馈区、感觉最高反馈区TIC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大脑运动最高反馈区下降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水平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上升型TIC:ALS组=对照组(P=1.00);大脑感觉最高反馈区下降型TIC:ALS组<对照组(P=0.221),水平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上升型TIC:ALS组>对照组(P<0.001);ALS组运动最高反馈区与感觉最高反馈区TIC斜率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在ALS的BOLD-fMRI中,运动中枢反馈表现为下降型TIC多见,感觉中枢反馈呈上升型TIC多见,二者TIC斜率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能够在体记录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场电位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平台。方法 在小鼠丘脑网状核植入记录电极,采用OmniPlex神经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的局部场电位,用Offline Sorter和NeuroExplore等软件对局部场电位滤波,对滤波后的γ和θ振荡场电位进行频谱分析。小鼠ip给予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2.25 mg·kg-1验证记录到的γ振荡;随后观察ip给予T型钙通道拮抗剂TTA-A2 1.0 mg·kg-1后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γ和θ振荡;最后用尼氏染色验证电极植入位点。结果 在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记录到γ振荡局部场电位。与基线相比,荷包牡丹碱降低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30~80 Hz和35~45 Hz γ振荡功率谱(P<0.05,P<0.01),而对θ振荡无影响。与基线相比,TTA-A2降低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γ和θ振荡功率谱(P<0.0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丘脑网状核处可见清晰电极轨迹,电极尖端处于目标脑区,表明电极植入位点正确。结论 建立了清醒自由活动小鼠丘脑网状核场电位记录平...  相似文献   
7.
《中华内科杂志》2022,(4):390-396
目的探讨江苏某地区社区老年人群血糖水平与肌少症三要素(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2018—2019年在江苏华侨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群(≥60岁)250例,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149例,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3组, 并进行肌少症的评估。结果糖尿病组的肌肉量、上肢肌力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下肢肌力和躯体功能[步速、平衡、成套简短肌肉功能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 空腹血糖与步速(r=-0.248, P=0.001)、三姿平衡(r =-0.166, P=0.013)、SSPB呈负相关(r =-0.213, P =0.001);糖化血红白与椅上坐-站时间呈正相关性(r =0.205, P =0.002), 与三姿平衡(r =-0.186, P =0.006)、SSPB呈负相关(r=-0.154, P =0.024)。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空腹血糖与反映躯体功能的步速仍然存在负相关性(β=-0.12...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诊断糖尿病肌肉减少症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 年6 月~ 2019 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3 例T2DM 并发肌肉减少症患者(观察组)和100 例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肌肉减少症分期将观察组分为肌肉减少症前期(简称前期,38 例)、肌肉减少症期(简称减少期,34 例)和重度肌肉减少症期(简称重度期,31 例)。高频超声测量尺骨前肌、股外侧肌厚度和质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和bFGF 水平。Pearson 相关性分析尺骨前肌、股外侧肌质量、VEGF和bFGF 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RASM)、握力和步速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尺骨前肌、股外侧肌质量、VEGF 和bFGF 诊断T2DM 患者肌肉减少症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尺骨前肌质量(14.32±3.59)、股外侧肌质量(21.01±3.89)、血清VEGF(185.24±20.13 ng/L)和bFGF(11.35±4.52 n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7.45±4.13,25.12±4.25, 236.42±36.49 ng/L,17.64±6.95 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8 ~ 12.557,均P < 0.001)。重度期、减少期患者尺骨前肌质量(11.25±0.42,14.35±2.51)、股外侧肌质量(18.46±0.61,21.34±3.26)、血清VEGF(171.25±3.65 ng/L,178.25±10.43 ng/L) 和bFGF(7.42±0.54 ng/L,12.05±2.17 ng/L)水平均低于前期组(16.80±1.03, 22.80±1.25,202.91±2.65ng/L, 13.93±1.77 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0 ~ 41.695,均P < 0.001)。重度期尺骨前肌质量、股外侧肌质量、血清VEGF 和bFGF 水平低于减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2 ~ 11.551,均P < 0.001)。血清VEGF 和bFGF 水平与尺骨前肌质量、股外侧肌质量、RASM,握力和步速呈正相关(r=0.402 ~ 0.698,均P < 0.05),尺骨前肌质量、股外侧肌质量与RASM,握力和步速呈正相关(r=0.369 ~ 0.719,均P < 0.001)。尺骨前肌质量、股外侧肌质量、VEGF 和bFGF 诊断T2DM 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1,0.755,0.832 和0.744,联合诊断AUC 为0.911,高于单独检测(P < 0.05)。结论 T2DM 肌肉减少症患者尺骨前肌质量、股外侧肌质量与血清VEGF 和bFGF 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肌肉减少症病情程度有关,可以作为肌肉减少症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心慌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不适症状,每个人可能在一生中都曾经历过。在心慌的背后,到底哪些是一过性的生理现象?哪些隐藏着心脏疾病呢?本期“直播间”,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宗楽,为您说说心慌背后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