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8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614篇
内科学   362篇
皮肤病学   85篇
神经病学   140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1298篇
预防医学   336篇
眼科学   81篇
药学   515篇
中国医学   780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919篇
  2007年   587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532篇
  2004年   336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骨密度(BMD),分析探讨骨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76例,收集性别、年龄、发病年龄、身高、体重、BMI、病程等基本资料,检测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碳酸氢根(HCO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骨密度,获取Z值。结果 76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Z值为-0.93±2.14。HbA1c、病程与骨密度Z值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B=-0.334,P<0.001;B=-0.191,P=0.017)。结论 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低于健康儿童,血糖控制不良、病程长是1型糖尿病儿童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诊治现状、自然病程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自然病程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病理特征、非规范化治疗情况(误诊时间、误治时间、既往抗肿瘤治疗情况)、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情况、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评分、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脏器切除数量、腹膜切除区域数量、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等]、随访生存时间,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5年生存的预后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男性57例(60.6%),女性37例(39.4%), 中位年龄54(24~76)岁,既往抗肿瘤治疗者59例(62.8%),中位误诊时间0.8(0~62.5)个月,中位误治时间15.3(0~214.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CRS+HIPEC治疗,中位手术时间10.1(4.8~16.5)h,中位脏器切除数2(0~8)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5(0~9)个,中位PCI评分32(3~39)分,CC评分2~3分者达80.9%(76/94),SAE发生率35.1%(33/94)。94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30.8(2.4~218.4)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63.8%、44.7%和23.4%。分层分析显示,既往腹腔化疗(46.5 个月vs. 26.3个月)、PSS 1~3分(39.0个月 vs. 21.9个月)、低/高级别病理类型(41.5/40.9 个月vs. 20.1个月)、KPS≥80分(41.5 个月vs. 23.9个月)、无淋巴结转移(35.5 个月vs. 17.1个月)、Ki-67<50%(46.4 个月vs. 20.8个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延长(P<0.05)。5年生存预后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下5个因素与5年生存率有关:PSS评分(P=0.021)、既往腹腔化疗(P=0.008)、病理类型(P=0.004)、淋巴结转移(P=0.008)和Ki-67表达程度(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出以下3个影响5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既往腹腔化疗(HR=0.458,95%CI:0.253~0.827,P=0.010)、淋巴结转移(HR=2.879,95%CI:1.345~6.163,P=0.006)、Ki-67≥50%(HR=2.502,95%CI:1.418~4.417,P=0.002)。  结论  PMP非规范化治疗现象较普遍,误治时间长,淋巴结转移及Ki-67高表达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RS+HIPEC术前腹腔灌注化疗可能为PMP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某地区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自然病程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其病程变化的影响。 方法统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经超声诊断为PLG并在肝胆外科门诊长期随访的51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LG直径增长情况以及危险因素。 结果510例中单发息肉293例(57.5%),随访15(2~58)个月,300例(58.8%)息肉直径增大2(1~10)mm,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4 mm;196例(38.4%)直径无变化;8例直径减小;6例消失。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和睡眠质量差是PLG直径增大的危险因素(P<0.01),饮酒者的PLG直径增大的风险是非饮酒者的2.615倍,睡眠质量差者的息肉增大风险是睡眠质量正常者的2.282倍。 结论泸州地区PLG患者的增长速度缓慢,饮酒、睡眠质量差可能是促进胆囊息肉增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甲组(正常白蛋白尿)、乙组(微量白蛋白尿)、丙组(大量白蛋白尿),观察患者病程、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指标。结果甲组、乙组、丙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6.84%、81.82%、100.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年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HbA1c、三酰甘油(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HbA1c、TG、SBP是尿白蛋白排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关系密切,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风险也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SLE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SLE活动期30例,稳定期28例,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FSTL1、PGRN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FSTL1、PGR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E活动期患者血清FSTL1、PGRN水平均高于SLE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E稳定期患者血清FSTL1、PGR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FSTL1、PGRN在SLE患者中呈异常升高状态,且随SLE患者病程严重程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可作为SLE疾病活动的有效参考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及预后提供有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夹层相比颅外动脉夹层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缺血性 事件,也可以表现为出血性事件,多发生于年轻人。由于夹层发生部位、形成时机以及病变严重程度 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影像学对于确诊动脉夹层至关重要。颅内动脉夹层易复发,且死亡率较高, 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外,对于症状较重或进展性动脉夹层患者,应 给予积极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玉溪市未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和CD8)自然变化,了解其艾滋病自然病程方法 收集2006—2014年间玉溪市新报告HIV/AIDS未抗病毒治疗资料,获取首次与末次CD3、CD4和CD8数据,描述并比较CD3、CD4和CD8自然变化速率。结果 CD3、CD4和CD8月均自然变化速率分别为4.14个/μL、-2.13个/μL和7.57个/μL。其中886例(62.66%)CD4末次较首次低,表现为自然下降。首次CD4越高,其月均下降越快,而首次CD4较低,其月均下降较慢甚至出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汉族、≥50岁者、传播途径为注射吸毒者月均CD4自然变化下降速率较快,而女性、少数民族、50岁以下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者CD3、CD8上升速率较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玉溪市HIV/AIDS CD3、CD4和CD8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仍然有部分HIV/AIDS的CD4下降较快,或是CD3 、CD8上升较快,需对该类人群加强随访,及时介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