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69篇
预防医学   48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健  薛浩  卞如新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5):587-588,601
目的 分析某安置所流浪乞讨人群发生聚集性肺结核疫情的调查处置情况,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经验.方法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开展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及痰涂片等筛查,采取病例隔离治疗、单纯PPD强阳性者预防性服药等控制措施.结果 2017-2019年,该安置所流浪乞讨人员225人中累计确诊肺结核15人,均予以隔离治疗,期间有1例复发,3次筛查220人,开展447人次PPD试验,发现3例肺结核病例;对单纯PPD强阳性55人均实施预防性服药,非强阳性者中有5人发病,均为伴有糖尿病、体质差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工作人员47人均接受PPD筛查,发现17名单纯PPD强阳性,预防性服药14名,均未发病.截至2021年3月31日,除1例治疗近2个月死亡外,均治愈或完成疗程出院回归,且未再出现新发病例.结论 流浪乞讨人群发生肺结核疫情,应采取适宜的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履行传染病属地管理职责.要高度重视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体质差的流浪乞讨人员结核病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22例人住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流浪患者中以男性、有职业、籍贯为外省者占绝大多数,但姓名、年龄与既往史不详者约占入院流浪患者总数的1/3~1/4;人院的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伤人毁物、扰乱交通以及言行紊乱者比例明显较高;按CCMD-3标准,能明确诊断者中以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比例较高,但有约1/4的患者因病史资料不详而不能明确诊断;离院方式以救助站护送回原籍地和家属接走为主,但滞留在院的比例仍有15.76%;52.25%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骨折等占前几位。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对自身及社会的危害极大,合并躯体疾病多见,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州市不同部门护送入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用自编<流浪精神病人般情况调查表>对2010年6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护送入院的部门分为公安组和民政组,各组随机抽取200例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病人在发现方式、入院表现、既往精神病史、伴躯体疾病、住院时间、出院方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不同护送部门入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知识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BPRS评分影响。方法:22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BPRS评分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与BPR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知识评分均数与治疗依从性均以健康教育组为高,而BPRS评分均数以对照组为高。所有患者健康知识考核分数与BP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健康知识考核分数与BPRS评分相关系数为-0.809,相关性有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并有利改善BPRS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方法:识别和评估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结果:结论:需大力加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意识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流行病学状况,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救助体系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表,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04—2013年入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人口学信息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1 559例,入院呈逐年上升趋势(χ^2=242.21,P〈0.01);医院起代用名上升显著(χ^2=46.72,P〈0.01);合并躯体病上升显著(χ^2=35.27,P〈0.01);肇事肇祸下降显著(χ^2=74.21,P〈0.01);流浪精神病患者以男性(820例)、汉族(1 224例)、中青年(30-49岁)(927例,59.46%)为主;精神分裂症(861例,55.23%)为高发;区域救助不均衡,以天山区(352例,22.58%)、沙依巴克区(327例,20.97%)、新市区(331例,21.23%)为多,各区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χ2=349.47,P〈0.01),但近四年新市区呈现递增趋势;入院分布1月(151例,9.69%)、5月(156例,10.01%)为高峰;疆内患者402例(25.79%)、疆外患者405例(25.98%),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363例,23.28%)为主。结论增加政府投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诊治和管理力度,减少肇事肇祸等仍然是各级政府及精神卫生机构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华 《中国临床护理》2018,10(4):290-293
目的 探讨危害行为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115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8例实施危害行为风险评估和基于危害行为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WHO残疾评定量表Ⅱ(WHO-DAS Ⅱ)评分和观察危害行为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前,2组WHO-DASⅡ总分、各领域因子得分及危害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的WHO-DASⅡ总分及理解与交流、自我照料、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吵架斗殴、吐痰、毁物、色情行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危害行为的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交流、自我照料、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领域的功能有改善作用,有利于防止患者发生危害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进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由"110"民警送入院的120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6例,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3.95±12.24)岁;2合并躯体疾病30例(41.10%),以感染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损伤、中重度贫血比例为高。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外出流浪既有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又有独特社会人口学特征,掌握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效规避了精神科护理安全的风险,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20,(1):172-175
目的分析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点和现状及干预的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1月惠州市精神病院收治的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监管组和干预组,每组99例。对比患者临床药物干预状况和临床干预效果。结果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状态情况评价中,干预组评价效果显著好于监管组(P <0.05),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中,监管组和干预组运用监管药物不同,使得患者护理情况出现了偏差,总的来说,干预组患者药物干预效果明显。且两组流浪精神病患者在临床干预效果对比上,有明显的不同。干预组患者通过干预护理实施后的临床干预效果显著高于监管组(P <0.05),同时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对比中,干预组干预后指标评价显著好于监管组(P <0.05)。结论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个体精神病诱发因素不同,对其干预措施的实施也应该作出科学的调整,从而保障在调整患者干预措施中,有效地为患者的病情干预作出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王志伟  高超英  范岭 《河北医药》2014,(7):1029-1031
目的对收治流浪乞讨急腹症患者误诊因素及诊断体会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诊治临床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流浪乞讨急腹症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对诊疗过程、误诊原因及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收集同期诊治的一般急腹症患者,对2组患者病因、误诊率、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或肿瘤穿孔、消化道出血多见于流浪乞讨急腹症患者,其发病率分别为29%和37.7%;而急性胆道感染伴胆石症及急性胰腺炎多见于一般急腹症患者,其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流浪乞讨急腹症误诊率明显高于一般急腹症组,分别误诊27.5%、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障碍原因是流浪乞讨急腹症组最主要误诊原因,而未完善相关检查是一般急腹症组误诊最主要原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环境特殊,沟通障碍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采取标准化的临床路径,尽可能全面体检及辅助检查,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