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59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非布司他组(应用非布司他治疗方法)、苯溴马隆组(应用苯溴马隆治疗方法)和别嘌呤醇组(应用别嘌呤醇治疗方法),每组各53例。比较三种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有所下降,且非布司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苯溴马隆组、别嘌呤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尿酸水平达标率均显著高于苯溴马隆组、别嘌呤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头痛、胃肠道疾病以及腹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苯溴马隆组、别嘌呤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高于苯溴马隆、别嘌呤醇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别嘌呤醇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因服用别嘌呤醇所致引发多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经H1受体拮抗剂、激素等处理后好转,但严重腹泻经常规用药治疗无法得以改善,予以使用奥曲肽注射液以药理作用治疗后即好转,提示奥曲肽可能适用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难治性严重腹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别嘌呤醇联合氯沙坦钾降低高尿酸血症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方法 72例我院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观察组应用别嘌呤醇联合氯沙坦钾,对照组单应用氯沙坦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别嘌呤醇联合氯沙坦钾降低高尿酸血症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正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是一种药物引起的特异质反应,临床以急性广泛性皮损,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受累(特别是肝脏)以及血液异常为特点。常见的药物有:氨苯砜、磺胺类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阿巴卡韦、别嘌醇以及米诺环素等,其他药物很少发生~([1])。别嘌醇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主要药物。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患者日益增多,别嘌醇引起药疹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且该类药物引起的药疹通常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对血管内皮氧化氮产物合酶的影响而诱发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方法体内研究方面,通过饲喂尿酸酶抑制剂在实验大鼠体内制造高尿酸血症。饮水方式服用别嘌呤醇作为阻断剂来拮抗高尿酸血症。4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别嘌呤醇组,氧嗪酸钾盐组(尿酸酶抑制剂)和联合用药组(别嘌呤醇+尿酸酶抑制剂),每组10只。于实验的第1、8天断头处死各组5只大鼠,并检测其血清尿酸及氧化氮产物(亚硝酸盐/硝酸盐)水平。体外研究方面,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观察不同浓度的尿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不同时间氧化氮产物水平的影响。结果第8天,联合用药组与氧嗪酸钾盐组比较,血清尿酸明显下降[(0.70±0.09)mg/L vs.(1.67±0.16)mg/L],氧化氮产物[(1.54±0.33)mmol/L vs.(0.98±0.26)mmol/L,均P<0.05]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氧嗪酸钾盐组第1天氧化氮产物[(1.32±0.28)vs.(1.59±0.24)mmol/L]、第8天氧化氮产物[(0.98±0.26)mmol/L vs.(1.57±0.28)mmol/L]均减少;0、20、40、60 mg/L的尿酸对培养的ECV-304细胞产生的氧化氮产物洗脱后20 min相对强度分别为387 a.u.、352 a.u.、282 a.u.、166 a.u.;氧嗪酸钾盐组第8天收缩压较对照组增高[(168.4±18.2)mmHg vs.(149.8±14.6)mmHg](P<0.05)。结论氧嗪酸钾盐可以诱导大鼠产生高尿酸血症,进一步导致血清氧化氮产物水平降低,这种作用可以通过应用别嘌呤醇降低尿酸水平得到改善。细胞水平研究发现尿酸会降低ECV-304细胞的氧化氮产物浓度。  相似文献   
7.
别嘌呤醇是60年代发现的一种降尿酸药物,它是次黄嘌呤的同分异构体,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尿酸的生成.别嘌呤醇在临床上可有效地防治高尿酸引起的肾功能及肾脏结构的损伤[1];并且常规使用别嘌呤醇来降低血尿酸,其用于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促尿酸排泄药更为合适,但不能有效的降低蛋白尿[2].别嘌呤醇常用于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实验研究中,以此为对照,评定筛选有效的中药及制剂,但是其使用剂量尚无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9.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llopurinol, an inhibitor of xanthine oxidase, and apocynin, an inhibitor of NADPH oxidase, on oxidant stress an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R) procedure in mice.
METHODS: Mice were pretreated with a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 allopurinol, or NADPH oxidase (NOX) inhibitor, apocynin before the hepatic I/R procedure. Then treated or untreated mice underwent the hepatic I/R procedure. The effects on hepatic injury and superoxide anions were determined after starting reperfusion.
RESULTS: A standard warm hepatic I/R procedure led to a marked increase in superoxide anion production as indicated by a superoxide anion tracer, MCLA.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dure caused profound acute liver injury, as indicated by elevated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levels, reduced liver glutathione levels and elevate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as well as a high apoptotic cell count. All these changes were reversed by the use of apocynin or allopurinol prior to the hepatic I/R procedure.
CONCLUSION: Allopurinol and apocynin exerted protective effects on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e prot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locking the generationof superoxide anions during the hepatic I/R procedure by inhibiting xanthine oxidase and NADPH oxid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