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57篇 |
免费 | 12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71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031篇 |
内科学 | 223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71篇 |
特种医学 | 170篇 |
外科学 | 128篇 |
综合类 | 2644篇 |
预防医学 | 281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594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10195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475篇 |
2021年 | 585篇 |
2020年 | 459篇 |
2019年 | 339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379篇 |
2016年 | 482篇 |
2015年 | 578篇 |
2014年 | 1225篇 |
2013年 | 1032篇 |
2012年 | 1412篇 |
2011年 | 1418篇 |
2010年 | 1303篇 |
2009年 | 1050篇 |
2008年 | 1082篇 |
2007年 | 756篇 |
2006年 | 634篇 |
2005年 | 406篇 |
2004年 | 384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9±0.72)分vs (4.10±0.7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1.40±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0.9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针刺对链脲左菌素(sterptozotcin,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浆神经肽 Y(neurpeptideY,NPY)的影响。方法: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防治组,其余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10只。防治组于造模前1周开始针刺预防,取穴双侧“后三里”、胰俞穴,每日 1次,共治疗 14次。治疗组大鼠取穴同防治组大鼠,于造模后第 1天给予针刺治疗,每日针刺 1次,共 7次。疗程结束后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胰岛素和 NPY。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和防治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升高胰岛素水平(P<0.05),降低 NPY水平(P<0.05);且防治组效果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同时使胰岛素、NPY水平降低,可能是针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之一;针刺防治结合效果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膝关节急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急性损伤病例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根据膝痛部位取尺泽、内关、曲池、大杼等腧穴,配合膝关节周围腧穴疏通气血。结果:治疗组针刺1次后与对照组服药2h后、3h后膝关节卧床位静息痛,治疗3h后卧位关节活动痛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膝关节损伤疗效肯定,且无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针刺风府穴对紧张型头痛大鼠张颌反射波幅和潜伏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双侧半棘肌注射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ATP)的方法制备紧张型头痛大鼠模型。体重220~260 g的SPF级Wistar大鼠40只,雌雄各半,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风府穴组和假穴组四组,通过定量分析紧张型头痛模型大鼠张颌反射波幅及潜伏期,反映头颈部皮肤肌肉筋膜痛阈及敏感性变化。结果空白组半棘肌注射生理盐水不引起张颌反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P〉0.05);模型组半棘肌注射ATP导致张颌反射波幅下降(P〈0.05),潜伏期见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风府穴可见风府穴组JOR波幅升高(P〈0.05),潜伏期延长(P〈0.05);针刺假穴见张颌反射波幅升高(P〈0.05),潜伏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风府穴组波幅明显升高(P〈0.01),假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府穴组波幅较假穴组升高明显(P〈0.01)。与模型组相比,风府穴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假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府穴组潜伏期与假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府穴可提高张颌反射波幅,延长潜伏期,即提高痛阈,降低头颈部肌筋膜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电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给予热敏灸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用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热敏灸联合电针治疗AS,通过精心的中医辨证施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 d,连续治疗6周,共计治疗30次。治疗前后对受试者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进行评定。结果 MAS、CSI、FMA、PRO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在降低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均有疗效。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且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7.
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包括针刺操作(针灸针的运动形式、力度等)的客观化测量和机体(腧穴)对针刺刺激反应的客观化测量,是循证针灸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针刺手法的客观化测量是一直以来针灸研究的难点问题。美国科学家近年研发的针刺传感器(acusensor)可以测量针刺人体腧穴时的手法信息,获得提插、捻转的数据与曲线;国内学者研发的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ATP-1及SYF-1可以测量提插、捻转和摆动,还有助于测量复合针灸手法,但针刺需要在传感器上进行。在机体(腧穴)针刺反应测量方面,简要介绍了针刺局部超声检测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由于不同的测量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对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的技术与方法的现状了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脉冲电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在本院就诊的视神经萎缩患者40例(73眼),根据随机分布法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样本归类为实验组与样本组各20例(实验组38眼,样本组35眼).样本组采取常规针灸的方法,行针穴位于阳白、承泣、风池、焦氏头皮针视区、并且在脚底涌泉穴,一天行针一次,用时半小时,10天为一个疗程;实验组不但进行针灸还采用脉冲电疗法(正负电极片,1对凝胶,左右交叉连接电线的2个输出端,组合为视神经通路),采用疏密波,且符合人体最适感受度,每天理疗一次,持续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在持续1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别进行了观察比对,统计出视力、视野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样本组治疗后视力分布分别集中于0.12 ~ 0.6段和0.03 ~ 0.1段.两组治疗后视野改善情况:实验组好转20眼,样本组好转7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4,P=0.004).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19只眼都得到了有效治愈,13只眼也得到了提升,还有6只未能完全治愈,治愈率高达84.21%;样本组来看:10只眼明显愈合,13只眼局部改善,12只眼几乎无提升,治愈率高达65.71%.结论 针刺结合脉冲电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医针刺治疗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医针刺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炎、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刺治疗。治疗30天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和血清炎性介质IL-2、IL-8及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6%(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经阴道分娩、确诊为顽固性尿潴留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导尿常规处理和心理疏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残余尿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6%),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时间、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