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5篇 |
免费 | 37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8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23篇 |
内科学 | 10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16篇 |
特种医学 | 41篇 |
外科学 | 53篇 |
综合类 | 487篇 |
预防医学 | 11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30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31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146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39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温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加温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电温针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并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对COPD患者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COPD患者91例,明确抑郁或者非抑郁患者8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在实验开始5min和实验结束2min后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Borg指数,计算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步行的距离。结果对照组患者和抑郁组患者实验前的各项指标如差异均如性别比例、年龄分布、BMI、FEV1、FVC、FEV1/FVC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0、1.416、1.721、0.041、0.089、0.028,P值均〉0.05);对照组和抑郁组患者在实验后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和Borg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14、18.531、7.694、2.848,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组内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率、收缩压和Borg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15、4.169、3.138,P值均〈20.05);抑郁组患者组内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和Borg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63、8.372、5.619、19.174,P值均〈0.05);步行距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51,P〈0.05)。结论抑郁会对COPD患者运动能力造成明显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上,心理治疗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比较2组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患者入组时在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的上肢肌力评分和下肢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入组时在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精力、疼痛、睡眠、社交活动、躯体活动、情感6个方面的NHP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康复护理能够针对脑梗死的恢复特点进行护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应用推广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Barthel指数(MBI)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 MBI及SS-QOL评分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周时,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用效果持续,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对偏瘫上肢肌力恢复得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肌力恢复的得分分别为(0.944±0.119),(1.194±0.143),(1.306±0.143)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6,2.907,3.162;P<0.05)。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FAM评分分别为(38.7±9.66),(60.28±4.58),(63.41±2.50)分;对照组FAM评分分别为(28.97±7.79),(36.57±9.58),(51.12±5.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33,5.954,4.231;P<0.01)。结论在常规医护人员指导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自制的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训练可以加快恢复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主要是对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某医院在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所接受治疗的中风患者进行回顾,进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于中风患者护理结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同样的护理之后,大部分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已经得到很好的缓解,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是在96.30%,然而对照组的康复护理有效率是在64.70%。结论: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工作能够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运动障碍程度,具有着十分大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电刺激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电刺激组加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进行治疗,电极片置于偏瘫侧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点上,刺激参数为频率30Hz,脉宽200μs,电流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共2周(14次).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能力.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的FMA评分及MB1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提高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郭刚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2):137-139
目的分析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1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前者接受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后者接受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感觉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运动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恢复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该方法是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ROCK2在损伤局部的表达规律,为Rho激酶抑制剂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脊髓横断组:选取大鼠脊髓T10节段为损伤节段,剪断脊髓的后3/4深度损伤;假手术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不进行脊髓横断。于术前及术后3d、1w、2w、4w、6w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大鼠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于术后8h、3d、1w、2w、4w、6w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ROCK2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术后双后肢活动正常,BBB评分21分;术后3天~1周内横断组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1周后BBB评分逐渐上升,至伤后4周可达9~10分左右,6周时评分无明显改变。脊髓横断组大鼠双后肢BBB评分于术后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横断组损伤后3天ROCK2的表达开始增加,1周达到高峰,且持续高表达4周,4周后表达开始下降,6周时恢复至低水平表达。横断组ROCK2的表达在损伤后3天~4周的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6周时ROCK2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损伤后ROCK2可持续高表达4周,4周后ROCK2的表达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而运动功能不能再继续恢复。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7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1]。正规的康复治疗可降低残疾程度[2]。我院对脑卒中患者52例采取早期全程康复干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至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4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男60例,女44例;年龄48~77岁,中位年龄57.5岁;缺血性脑卒中59例,出血性脑卒中例45;生命体征正常,意识清晰。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性别比、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